孩子童年時,父母要多陪伴在他身邊,同他交流。在愛和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心更容易找到安全的歸宿。
人生最重要的一刻是在童年的餐桌和客廳開始的。在我們中國的家庭中,對這些問題也同樣重視嗎?
在我的問卷調查中,中學生一天時間沒有跟父母說過話的達到了8%左右,最高的達到了18.9%;和父母一起用餐每周能夠達到7次以上的不到一半;有煩惱能找父母交流的不到15%。如下表:
學生父母的問卷調查
續表
孩子在童年時,你不和他生活在一起、不和他在一起用餐、不陪他說話,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你可能就不知道怎麽和孩子交流,你也難以與孩子交流,甚至你和他交流的姿態都會不太自然,這樣的錯失你可能根本就難以改善與彌補。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一種生命性的行為,你必須在孩子還在童年時就尊重他這樣的需要,用心培植他這樣的需要,肯定他這樣的需要。人與人之間,包括家人之間一旦形成隔膜,你想改善它,麻煩不在於道理上有什麽難以理解——交流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文化方式,是一種生命的自然——而在於尤其是親人之間,我們往往更會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改善也會變得更為困難。比如,有些孩子一聽到父親的聲音馬上就失語,一些很想表達的、溫暖的話語在父母麵前就是表達不出來,即使能夠勉強說出來,自己也覺得別扭。在我們中國家庭這樣問題相當普遍。
在孩子3歲之前,我們陪伴越多,孩子成長之後的麻煩越少。因為在愛和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心更容易找到安全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