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與視力殘疾人相處中的幾個誤區
(1)全盲。絕大多數普通人一聽到“視力殘疾”,馬上就會認為是“眼前漆黑一片”“暗無天日”……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視力殘疾包括盲和低視力兩類,低視力有部分視力是不由分說的。即使在“盲”類中,真正“全盲”的也隻是極少數,大多數“盲人”還有一些剩餘視力。
(2)恐懼。由於視力殘疾對個體的傷害相對更為“殘酷”,人們總是把對黑暗的恐懼從“盲”遷移到視力殘疾人身上:“寧可死也不願意盲。”“失明比死亡更可怕。”“一死百了,失明是活受罪。”……加之視力殘疾人生活艱難、外貌異常等,會讓更多的人對視力殘疾心存恐懼。其實,視力殘疾人和普通人一樣,並不可怕;相反,他們作為視力有問題的人,生活在視覺社會裏,處處感到不方便,對這個世界也有一種恐懼心理。因此,雙方的交流和理解非常重要。
(3)憐憫。視力殘疾人“生活在黑暗之中”,失明導致其對環境信息獲得能力的喪失和對環境有效控製能力的喪失。學習的不便、生活的艱辛、求職的不易,使視力殘疾人這一社會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更易為人們所憐憫與關注。其實,對視力殘疾人的憐憫之心是理解、關心、幫助他們的基礎,但僅有憐憫是不夠的,視力殘疾人也是與普通人一樣平等的人,他們渴望得到尊重、理解、關心和幫助。
(4)神秘。有人往往認為視力殘疾人比較神秘:眼睛看不見,從來不撞到樹上,也不會撞到牆上,他們的耳朵特別“尖”。其實不然。許多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反複測試認為,從解剖生理方麵來說,盲人的聽覺器官與正常人並無明顯的器質性變化,所不同的是盲人的聽覺器官被迫獲得了更多的刺激機會,感覺功能得到了強化。他們能利用正常人忽視了的感覺經驗和感覺線索,充分發揮感覺的邊緣作用,使感覺功能得到延伸和拓寬。如盲人利用回聲頻率估計房間大小,利用回聲衰減度的大小辨別房間內堆放東西的多少,這正是盲人充分利用聽覺的結果,是對喪失視力的代償和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