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隻是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老師,自從2005年暑期接觸了圖畫書之後,從此不可救藥地迷上了兒童閱讀,並最終走上了兒童閱讀推廣之路。後來,不僅僅在班級、在學校致力於文學閱讀的推廣與研究,還發起了民間親子閱讀公益推廣,帶動了全國數萬個家庭進行親子共讀,悄悄改變著民間閱讀生態。
當兒童閱讀逐漸為眾多有識之士所認同,更多教師、家長乃至機構投入到浩浩****的閱讀推廣運動裏來,當大家都信誓旦旦地告訴孩子告訴彼此“無限相信閱讀的力量”,因為美國詩人狄金森說“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你們都沉醉於這樣的詩意浪漫與美好,你們欣然望見,更多的國外經典童書紛紛被譯介到國內,更多的原創作品出現在孩子麵前,童年的閱讀因為有了更多選擇顯得更加從容。
可是,亂花迷人眼,眾聲喧嘩中,我們往往會迷失自己。當泥沙俱下,我們隻能萃取精華。
你想提醒大家,提醒大家靜下心來想一想:究竟什麽才是真正的閱讀?
你曾經看到過一則消息,有國外學者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理發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鍾。”
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外山滋比古在其著作《閱讀整理學》[1]中毫不留情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久,文章突然變得容易讀了,由美國傳進日本、強調容易理解才是好的“簡明主義”,重重打擊了日本傳統的“困難至上主義”,“低門檻的作品不一定俗氣”成了新鮮的觀點,在這樣的創作思想主導下,讀者自然就變成了“吃粥的讀者”——幾乎不用任何咀嚼就可以吃到飽,讀者的牙齒變衰弱了,腸胃也不夠健壯。閱讀能力下降,小時候還喜歡閱讀,長大後討厭閱讀的現象增多。他還注意到一個很值得玩味的現象,對於大多數報紙閱讀者來說,幾乎從來不讀社論,閱讀率最高大家最常看的就是介紹廣播與電視節目的版麵,因為這個版麵排在最後一頁,所以他稱之為“後門讀者”。對於雜誌讀者來說,“後門讀者”就是喜歡輕鬆、軟性文章的讀者。如果讓後門讀者走到大門去讀報紙的社論,去讀需要靠想象力來彌補的文章就會顯得毫無耐心。他指出,忙碌的日本人,已經很難拿出毅力去閱讀需要努力才能讀懂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