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共和:日記所見政權更替時期親曆者的心路曆程

第二節 恨鐵不成鋼

字體:16+-

已經辭去官職的惲毓鼎,對於時局的關注猶在許多身居高位、大權在握的當道之上,七月十二日(9月4日),他已經開始對“四川爭路風潮甚烈”感到擔心,並引發其對新政改製的批評。“此策創於郵部盛大臣,曾署名負責任。今當責成盛大臣妥辦,不能辦,則辭職,始合建國務大臣之本意。乃似以朝廷當其衝,監國憂煩,而部臣袖手,何必多此改製耶?”江南水災,饑民暴動,惲毓鼎覺得“天時如此,人事如此,猶複侈談立憲,舉內外政而紛更之。我瞻中原,蹙蹙靡所騁矣。中夜悲憤,不禁淚下。新學小生,以此愚監國而騙功名;監國閣臣,以此自愚而忘宗社。人心盡去,憲將誰立耶?”清廷命督辦大臣端方帶湖北新軍兩營入川彈壓曉諭,惲毓鼎敏銳地意識到:“此殊非計。兩營乃張彪所統軍,素乏紀律。吾恐保衛則不足,啟禍則有餘,亂其始此矣。”[16]

武昌文武官員相率棄城逃匿、而清廷悉置不問的消息,令惲毓鼎大為痛憤,“既無法紀,何以立國?悲憤填膺,手足俱冷。祖宗三百年締造艱難之天下,以三年而盡棄之,豈能不哭?恨不呼列祖列宗,放聲痛哭”。不過惲毓鼎特立獨行,所憤也與眾不同,“餘近日悲憤交迫,見人輒痛罵政府,以抒其忿,幾成狂易。嗚呼!大好江山,竟使纖兒撞壞之耶?……時政之顛倒錯亂,商人亦洞見之,豈政府反不知耶?無他,徇私嗜利之心勝,遂置祖宗基業於不顧耳。”(553)在惲毓鼎看來,禍根在於新政,“三年新政,舉中國二千年之舊製,列聖二百年之成法,痛與剗除,無事不紛更,無人不徇私,國脈不顧也,民力不恤也。其為害,智者知之,愚者知之,即當權之大老亦未嚐不知之。所不知者,我監國及四親貴耳(洵、濤、澤、朗)。大老知而不言,廷臣言而不聽。日朘月削,日異月新,釀成土崩瓦解、眾叛親離之大局,而吾屬橫被其憂。念及此,不禁放聲痛哭。罪魁禍首則在張之洞、張百熙之力主令學生留學東洋。”(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