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2.清末現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主要來源

字體:16+-

在清末,現代漢語中“民族”一詞和概念流行開來,應當說主要還是得益於日本漢字新詞對譯西文的用法。該詞從日本正式傳入中國,開始於戊戌維新時期的《時務報》,更大規模的傳播,則是在20世紀初年。筆者以為,1896年11月15日,《時務報》的“東文報譯”欄登載《土耳其論》一文,其中對“民族”一詞的使用,似可以看作日本現代“民族”概念在中國正式傳播的嚆矢,以後這樣的傳播接續不斷。該欄目的主持人和翻譯者,乃是從日本請來的漢學家古城貞吉。文中寫道:

彼(指當時的土耳其人——引者)獨知戰鬥,而不解政治,長於武斷,而疏於文事。故能征服各國,同茲宗教。然古國民族,不知統禦之道,隻賴同種族同宗教為倚信,且所奉教旨,峻猛嚴厲,絕少變通,不留餘地,故西歐文物之進,不能容焉。然其所治諸民族,已為西歐文物感化,而不受其羈縻。近今世紀間,倡自主之論,不勝枚舉,而國民亦欲助成之。乃土人懵焉無知,拘泥故轍,於是乎有希臘國獨立焉,有羅馬尼塞爾維為自主之邦焉……

土耳其帝國所治民族,一曰土耳其人,二曰阿拉比亞人,三曰希臘人,四曰亞兒米尼亞人,五曰是拉母人,六曰亞兒把尼亞人。此六民族,其最要者也……[91]

從上述引文可知,這裏的“民族”既是“曆史文化共同體”,也是具有獨立建國的自主權利之政治共同體。作者並由此提醒讀者,那種單靠傳統的種族和宗教同一性力量,也即曆史文化意義上的傳統民族治理方法,實在是不懂(現代)政治統禦之道的表現,它根本無法阻止境內各民族的獨立建國之勢,因而也就最終難逃自身分崩離析的厄運。這個被當時歐洲人稱之為“病夫之國”的土耳其,其民族在近代的悲慘命運之曆史警示,連同現代意義的“民族”概念本身,就這樣被帶給了以梁啟超、章太炎等為代表的那批中國高度敏感、危機意識極強的維新思想家和革命啟蒙者們,從而迅速地被他們所了解、所熟悉,並自覺運用到救亡圖存、變法革命的民族運動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