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把握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總不免要對其特點加以思考。然而一旦真正探討起這個問題來,才發現已有的說法雖有不少,但真正得到學界較為認同的觀點其實並不多。由此也可見該問題的難度。在筆者看來,以下幾個現象,或許可以為我們進一步思考這一問題提供些許啟示。
首先,在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作為一種對列強欺壓和侵略予以自覺回應的現代性思潮和運動,其勃興、發展和高漲始終都與“日本因素”特別是其連續不斷的侵華活動密切相關。長期以來,這樣一個似乎相當明顯的事實和特點,從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全局的角度加以把握者並不多見,從“民族主義”的心理、思想和運動“三位一體”的角度來自覺進行整體性剖析的,就更為少見了。實際上,同為“黃種”,過去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但不為中國所重的日本通過學習西方,成功改變自己被列強欺辱的民族命運,並最終發動甲午戰爭打敗中國,不僅成為刺激中國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勃然興起的標誌性開端,隨後大批中國人到日本留學和由日本大量轉輸西方新式文化資源,還孕育出清末第一批完全自覺的民族主義者。日本在軍國主義的支配下加入列強行列,對“同文同種”的中華民族不斷實施侵略、掠奪與歧視的殘酷打擊,可以說成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最為重要和持續性的動力來源,同時也塑造了這一民族主義恥憤交加、空前奮發和最終在絕境中通過涅槃獲得重生與自信的情感品格和精神素質。“中華民族複興”這一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最具象征性的論題之提出及其思想建設;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識覺醒並將“民族性”置於新民主主義文化特性之首的重要轉變[12];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普及和認同的基本形成,也都是在“九一八”事變日本占領東北,1935年日本入侵華北和全麵抗戰爆發之後才得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