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一、“NATION”內涵的曆史性、複合性與現代中華民族認同之特質

字體:16+-

要想回答上述問題,我們不得不首先回過頭來,重新檢視一下使用和認同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和符號的人們對於“民族”概念的基本理解,以及對於“中華民族”的曆史——現實結構之總體特點的一般認知等曆史內涵。而在做這種檢視之前,對於西方特別是英文裏nation概念的確切含義及其曆史演變做一集中說明,又是很為必要的。這不僅因為現代漢語中流行開來的“民族”一詞,最初就是從日本引進的對西文特別是英文和德文中nation的翻譯概念,“中華民族”概念從其誕生之日起,其權威和公認的英文對譯也一直就是the Chinese nation。而且從前文的有關梳理中還可得知,它在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人的實際“民族”觀念及其“中華民族”認同,也已產生過直接、重要而複雜的影響。

在西方文字裏,nation作為概念,其內涵其實也經曆過一個曆史演變的過程。大體可以區分為前現代和現代兩個階段。民國時期,國人談論有關nation概念內涵的時候,個別熟悉西方文化的學者盡管有所涉及,但當時卻很少有人做出過明確的區別與說明。

據英國著名學者雷蒙·威廉斯的權威研究,英、法、德文裏的nation一詞,均來源於拉丁文的nationem,意指人種、種族。13世紀末期時,該詞已在英語中流行開來。其最初的主要含義乃是種群(racial group),而非“政治組織群體”(a politically organized group)。“其作為一種政治構成物(a political formation)的那種占支配地位之現代含義的出現,在時間上不易確定,因為在這些含義之間,存在著顯而易見的交疊部分”。但他還是指出,nation明顯的政治用法出現於16世紀。17世紀末時這一用法已經流行開來。從17世紀早期開始,它還出現了一種與國中某些部分群體相對而言的、指稱“一個國家的全體人民”之意的用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