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前述各章中,我們對清末民國時期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之演變和發展,進行了粗細相間的曆史勾勒和必要分析。這或許可以作為本書的主要目標。100多年前,王國維在《國學叢刊序》中曾說:“凡事物必盡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此科學之所有事也;而欲求知識之真與道理之是者,不可不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與其變遷之故,此史學之所有事也。”[1]對於“史學”的功能及其與一般科學之關係的闡發,此論可謂言簡意賅、耐人尋味。不過,即便依王氏此說,從“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的角度來看,本書的任務也還並未完成,就更不必提史學那種內在的“求真求是”的“人文科學”追求了。
比如,清末至民國時期逐漸建立起來的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究竟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民族”認同觀念,還是像有些學者所說的那樣實質上隻不過是一種純政治性的“國民”全體認同觀念呢?此一認同賴以支撐的理論依據和認知基礎,有何值得注意的明顯特點?再比如,該觀念產生、傳播和社會認同的過程本身又具有何種重要特征,單純用“建構論”來概括其長期存在的曆史過程之性質是否妥切、恰當等問題,實都仍需我們做出進一步集中的探討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