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及其現代轉換——兼談作為現代國名的“中國”究竟始於何時02
說到這種思維方式的毛病,有一個在東西方都流傳甚廣的“中國本部”一詞,不能不在此專門談及。該詞曾長期被西方列強特別是日本侵略者在“明朝時期漢人統治地域才是真正的和原本的中國”之義上惡意利用,曾帶給中國人以曆史的警示。1939年元旦,顧頡剛就在《益世報·星期論評》上發表《“中國本部”一名亟應廢棄》一文,認定該詞乃日本人“杜造”出來以“分化”和“欺騙”中國人,專為攮奪我國邊疆領土的陰謀服務的。他感慨我國的“知識分子”們卻被蒙騙,竟然不加反省地盲從跟用,“中了敵人的詭計,危害了國家的前途而尚不覺察”,實在糊塗之至,令人痛心疾首。他還指出,在近代英文中,也有與“中國本部”具相同意味的詞China proper,當是由日本的“中國本部”翻譯過去的。不過,這後一結論卻並不正確。
據最新研究,China proper的產生其實比日文中的“中國本部”一詞要早很多。還在明末的1585年,門多薩就曾在他那部著名的一般譯作為《中華大帝國史》的西班牙文著作裏,提出過“中國本部”(la propia China)的概念。當時,歐洲人基於葡萄牙對澳門的特殊關係而產生一種認識:澳門雖屬於中國,但卻有別於“中國本部”,也就是把澳門以外的中國部分稱為“中國本部”。清朝統治時期,在歐洲,“中國本部”的概念又逐漸用來指稱原明代中國的統治範圍,即主要指代漢人統治區,實際上已深深打上了歐洲基於民族國家觀念影響的族性地理觀的烙印。[46]日本人後來對“中國本部”一詞的使用,顯然也是從西方翻譯過去的。
19世紀之初時,China proper在來華西方人中使用漸多[47],在長期的使用中,自然西方人留下了“中國”原本就是或應該是明代漢族統治區的刻板印象和認知陳見,並不時被不當使用甚或惡意使用,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受製於西方那種樂意將內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排除在“中國”之外的獨特意識形態。[48]不過,顧頡剛認為漢文中的“中國本部”一詞直接來自日本,卻是毋庸置疑的。如1899年,日人桑原騭藏所著《東洋史要》一書被譯成漢文出版,此後該書又出現多種漢譯本或改編本,其中即反複使用“支那本部”或“中國本部”概念。梁啟超等人在20世紀初使用“中國本部”概念,即因循此類日文著作或略微轉換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