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2.“漢奸”與“華奸”之辯

字體:16+-

“民族英雄”的反麵乃是“民族敗類”和“民族罪人”。抗戰時期,有關中華民族背叛者的社會政治概念用語除了“民族敗類”等之外,還有“華奸”“國奸”“賣國賊”等,其中最為流行的則屬“漢奸”,尤其是在國民黨控製的廣大國統區,更是如此,它們與現代中華民族觀念之間,存在著某種直接間接的關聯,這裏,不妨略作考述和辨析。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國內指稱中華民族中出賣全民族利益和中華民國國家利益的“漢奸”一詞,開始大量流行。全麵抗戰開始之後的1937年8月23日,國民政府公布了《懲治漢奸條例》,同日施行,這一現代概念的“漢奸”一詞及其內涵,因之得以傳播更廣,一直延續至今。關於現代“漢奸”概念的流行與日本侵華的關係,早在當年的中國,就有人深有感觸,給予揭示。如有兩個不滿自己被指為“漢奸”的人在自我辯護的文字中,就都曾提到這一點。其中一個寫道:“九一八事件製造了一個新名詞叫做漢奸。喜新厭故是中國人的天性,自從這個漢奸新名詞產生出來之後,便代替了賣國賊這個舊名詞成為罵人的新利器。”[161]另一個則寫道:“漢奸漢奸,我們是久聞大名了,尤其是自從‘九一八’乃至‘一二八’以後漸至去年‘七七’,與日本帝國展開最大血戰直到於今,打倒漢奸,鏟除漢奸,這一類義正詞嚴的呼聲,更加叫得震天價響……一唱百和,街頭巷尾,不知為這一不祥名詞,斷送了幾多我們中華民族的好事同胞!這大批冤魂怨鬼的代價,隻換得我們敵人的得意。”他甚至聲稱:“羅蘭夫人曰:‘自由自由,天下許多罪惡假汝以行’,今當易一名詞曰:漢奸漢奸,天下許多罪惡假汝以行!”[162]筆者以為,了解“漢奸”一詞及概念在抗戰時期的使用和論辯,將有助於今人把握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兩種核心結構:單一性民族論和複合性民族論的差別,以及當時國內外的輿論環境及其複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