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一、延續與轉換:從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說起

字體:16+-

1.“中國”“中華”及其曆史上的認同

作為古老的名詞與概念,“中國人”乃至更為基礎的“中國”“中華”等,都無法隻從清朝講起,它們的範圍、內涵經曆了漫長的延續與演化過程。據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國”一詞,出現在周成王時青銅器《何尊》銘文上。其言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1]這裏的“中國”,一般認為指的是京師成周洛邑,也代指天命擁有王權的“天下”之核心。類似含義的“中國”,在《尚書》《詩經》等經書中常可見到。

曆史上的“中國”,最初之義為“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之王畿;後來又用來指稱“中原”,引申為中原王朝。其近義詞有“中土”“中州”“中夏”等,經常與“四夷”相對使用,指稱“諸夏”即華夏族及其活動的地域。晚周以降,“中國”一詞還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內涵。[2]到兩漢前後,不僅作為覆蓋全國的專稱之“中國”用法已經出現,作為曆史上王朝國家通稱的“中國”用法,也開始形成。在這一過程中,傑出的曆史著作《史記》和《漢書》,發揮了不容忽視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司馬遷那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不僅把“中國”用作與當時的“匈奴”等相對待的當下漢王朝國名的代稱,而且開始將“中國”作為“自古至漢”曆朝曆代共有的曆時性名稱,因為在他看來,此前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各民族都是“黃帝子孫”,而堯、舜、禹、夏、商、周、秦、漢,乃是一係相連的王朝國家傳承序列,概括此一曆史,需要有一個能夠超越各具體朝代的貫通稱謂,而“中國”也就成了他的自然之選。與此同時,“中國人”一詞也在《史記》中多次出現。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他歌頌漢使‘中國一統’,在《天官書》中卻言‘秦遂以兵滅六王,並中國’……把‘中國’作為曆朝曆代的通用國名,始於司馬遷,這對以後的曆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另外,司馬遷雖不把匈奴、西域看作‘中國’,但卻也把其看作黃帝後裔,這對此後各族加入‘中國’大家庭起了推動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