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20年代初中期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和傳播史上,愛國感極強的“少年中國學會”的成員,以及從中分化出來的“國家主義派”代表,也發揮過值得注意的推進作用。少年中國學會成立於1919年7月1日,活躍於20年代中前期。其成員從1923年開始,積極參與了收回教育權運動、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和五卅運動。期間,該學會所主辦的《少年中國》雜誌裏麵,就廣泛使用了針對外國侵略民族而言的整體含義的“中華民族”一詞[121]。1923年年底和1924年年初,該學會在蘇州會議上,還特別提出了“求中華民族獨立,到青年中間去”,“為中華民族獨立而努力奮鬥”這類的標語式口號。其所通過的九條綱領中,也多次使用“中華民族”概念,表達其現代中華民族意識。如其綱領第三條就是:“提倡民族性的教育,培養愛國家保種族的精神,反對喪失民族性的教會教育,及近於侵略的文化政策。”第五條是:“推闡經濟壓迫為國民道德墮落的主要原因,以反證中華民族絕非劣等民族”,以增加民族自信力。第九條是:“提倡華僑教育和邊疆教育,培養中華民族獨立運動的實力,且注意融洽國內各民族的感情,以一致打倒國際勢力的壓迫。”[122]等等。
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少年中國學會因內部的國家主義派和共產主義派發生分裂而解體。不過,即便是從中衍化出來的國家主義派(也叫“醒獅派”,創辦有著名的《醒獅周報》),他們把本國的現代“國家”建設看得高於一切,但由於其“國家主義”和時人所謂“民族主義”都出自同一西文(法文中的nationalisme和英文中的nationalism等),故他們雖認為nation譯成“民族”不如譯成“國家”準確,但卻仍喜歡在平等的、具有共同文化精神和融合趨向的“國民”總體意義上使用“中華民族”一詞和概念,並將其視為“國家主義”的目標即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民族國家之主體,從而與那種在國內各民族總體意義上使用的“中華民族”概念調和在一起,難以清楚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