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末立憲運動的浪潮中,體現中國各民族一體化整體觀念的“國族”一詞,也已經出現。如1911年7月15日,《申報》主筆希夷在《本館新屋落成幾紀言》一文裏,就與“國民”和“民族”兩詞並列,多次使用了“國族”這一概念。文中稱全中國之民為“一族人”,表白報館同人“聚全國同族於一紙之中”,與之共同喜怒哀樂已經40年。並立誌今後要繼續“與國族永聚於斯”,“相提相挈而同升於立憲舞台之上”,以“自植其立憲國民之資格……勉為高尚清潔之民族,而養成神聖尊嚴之社會”[148]。其中,近代西方“民族國家”(nation-state)和“(國民)民族”(nation)的思想影響,於此可見一斑。從這裏,我們還可看到,像《申報》這樣在全國範圍內發行的、最具影響力的民間現代媒體在近代中國的出現和運作本身,實具有並發揮過多方麵有益於打破狹隘區域局限、實現中國民族一體化的政治文化功能,而不僅僅是成為傳播這種大民族一體化觀念的工具而已。
今人如欲感知辛亥革命前夕清末國人的民族一體化整體意識的勃發,及其與立憲運動的開展和現代媒體啟蒙者之間的曆史關聯,不妨細細品讀一下《申報》主筆希夷包括上述內容在內的那段相對完整的“紀言”:
我本館同人之歌哭與聚國族而日夕相見者已四十年矣……夫報紙為全國上下之縮影。政府歌則我報紙亦歌,國民哭則我報紙亦哭。聚全國同族於一紙之中,族人之悲歡憂樂即我報紙之悲歡憂樂也。此後報紙之或歌或哭,無一非我族人笑啼之真相。然則我報紙與族人關係之密切,不啻形影之不相離。雖至數千年而後,我報紙當永永與族人同聚於一室而歌哭相聞者也……
雖然,今日之中國一族人,哭多歌少之日也。國勢孱弱至此,則我族人哭;外患侵淩,則我族人哭;內亂迭興,則我族人哭;水旱盜賊之相乘,商民財力之交瘁,則我族人哭;而在上者猶假立憲之名,以隱行其專製之實,凡國民應享之權利,無不出其敏捷強硬之手段以攫之而去,則我族人欲哭無淚矣。然而此非我族人坐以待斃之日,乃我族人臥薪嚐膽時也。宣統五年之立憲,轉瞬即屆,政府雖未必實心舉辦,而我族人無不可乘此時機以自植其立憲國民之資格。學則興教育,商則講貿遷,工則重製造,紳則辦地方公益。凡一切平民,皆當務專其業,勉為高尚清潔之民族,而養成神聖尊嚴之社會。我同人雖不敏,亦當勉任提倡指導之天職,鼓吹宣揚之義務,以與我族人相提相挈而同升於立憲舞台之上。於斯時也,我族人其破涕為歡,而始有相與歌哭之日乎?此則我同人願與國民共勉之微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