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史大綱

六、名與無名

字體:16+-

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名實之爭。老子是最初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說: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王弼本原作說。今刊本作閱,乃後人所改)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王本今作狀,原本似作然)哉?以此。

這一段論名的原起與名的功用。既有了法象,然後有物。有物之後,於是發生知識的問題。人所以能知物,隻為每物有一些精純的物德,最足代表那物的本性(《說文》“精,擇也。”擇其特異之物德,故為之精。真字古訓誠,訓天,訓身,能代表此物的特性,故謂之真),即所謂“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些物德,如雪的寒與白,如人的形體官能,都是極可靠的知識上的信物。故說“其中有信”(《說文》“信,誠也。”又古謂符節為信)。這些信物都包括在那物的“名”裏麵。如說“人”,便可代表人的一切表德;說“雪”,便可代表雪的一切德性。個體的事物盡管生死存滅,那事物的類名,卻永遠存在。人生人死,而“人”名常在;雪落雪消,而“雪”名永存。故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眾甫即是萬物。又說,“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此字指“名”。我們所以能知萬物,多靠名的作用。

老子雖深知名的用處,但他又極力崇拜“無名”。名是知識的利器,老子是主張絕聖棄智的,故主張廢名。他說:

道可道,非常道(俞樾說常通尚;尚,上也)。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常有,作一頓。舊讀兩欲字為頓,乃是錯的)

老子以為萬有生於無,故把無看得比有重。上文所說萬物未生時,是一種“繩繩不可名”的混沌狀態,故說:“無名,天地之始。”後來有象有信,然後可立名字,故說:“有名,萬物之母。”因為無名先於有名,故說可道的道,不是上道;可名的名,不是上名。老子又常說“無名之樸”的好處。無名之樸,即是那個繩繩不可名的混沌狀態。老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