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於是最先發現“道”的人。這個“道”本是一個抽象的觀念,太微妙了,不容易說得明白。老子又從具體的方麵著想,於是想到一個“無”字,覺得這個“無”的性質、作用,處處和這個“道”最相像。老子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即是虛空。上文所舉的三個例,一是那車輪中央的空洞,二是器皿的空處,三是窗洞門洞和房屋裏的空處。車輪若無中間的圓洞,便不能轉動;器皿若無空處,便不能裝物事;門戶若沒有空洞,便不能出入;房屋裏若沒有空處,便不能容人。這個大虛空,無形、無聲;整個的不可分斷,卻又無所不在;一切萬有若沒有他,便沒有用處。這幾項性質,正合上文所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的形容。所以老子所說的“無”與“道”簡直是一樣的。所以他既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方麵又說,
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與無同是萬物的母,可見道即是無,無即是道。大概哲學觀念初起的時代,名詞不完備,故說理不能周密。試看老子說“吾無以名之”,“強名之”,可見他用名詞的困難。他提出了一個“道”的觀念,當此名詞不完備的時代,形容不出這個“道”究竟是怎樣一個物事,故用那空空洞洞的虛空,來說那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卻不知道“無”是對於有的名詞,所指的是那無形體的空間。如何可以代表那無為而無不為的“道”?隻因為老子把道與無看作一物,故他的哲學都受這個觀念的影響(莊子便不如此。老莊的根本區別在此)。
老子說:“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且看他怎樣說這無中生有的道理。老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