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史大綱

整理史料之法

字體:16+-

哲學史料既經審定,還須整理。無論古今哲學史料,都有須整理之處。但古代哲學書籍,更不能不加整理的工夫。今說整理史料的方法,約有三端:

(一)校勘 古書經了多少次傳寫,遭了多少兵火蟲魚之劫,往往有脫誤、損壞種種缺點。校勘之學,便是補救這些缺點的方法。這種學問,從古以來,多有人研究,但總不如清朝王念孫、王引之、盧文弨、孫星衍、顧廣圻、俞樾、孫詒讓諸人的完密謹嚴,合科學的方法。孫詒讓論諸家校書的方法道:

(二)訓詁 古書年代久遠,書中的字義,古今不同。宋儒解書,往往妄用己意,故常失古義。清代的訓詁學,所以超過前代,正因為戴震以下的漢學家,注釋古書,都有法度,都用客觀的佐證,不用主觀的猜測。三百年來,周秦兩漢的古書所以可讀,不單靠校勘的精細,還靠訓詁的謹嚴。今述訓詁學的大要,約有三端:(一)根據古義或用古代的字典(如《爾雅》、《說文》、《廣雅》之類),或用古代箋注(如《詩》的毛、鄭,如《淮南子》的許、高)作根據,或用古書中相同的字句作印證。今引王念孫《讀書雜記餘編》上一條為例:

這一則中引古字典一條,古書類似之例五條,古注四條。這都是根據古義的注書法。(二)根據文字假借、聲類通轉的道理。古字通用,全由聲音。但古今聲韻有異,若不懂音韻變遷的道理,便不能領會古字的意義。自顧炎武、江永、錢大昕、孔廣森諸人以來,音韻學大興。應用於訓詁學,收效更大。今舉二例。《易·係辭傳》“旁行而不流。”又《乾·文言》“旁通情也。”舊注多解旁為邊旁。王引之說:“旁之言溥也,遍也。《說文》‘旁,溥也’。旁、溥、遍一聲之轉。《周官》男巫曰:‘旁招以茅’,謂遍招於四方也。《月令》曰:‘命有司大難、旁磔’,亦謂遍磔於四方也。……《楚語》曰:武丁使以夢象‘旁求四方之賢’,謂遍求四方之賢也。”又《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微子》“小民方興,相為敵仇”;《立政》“方行天下,至於海表”;《呂刑》“方告無辜於上”。舊說方字都作四方解。王念孫說:“方皆讀為旁。旁之言溥也,遍也。 《說文》曰:‘旁,溥也。’旁與方古字通(《堯典》“共工方鳩僝功”,《史記》引作旁。《皋陶謨》,“方施象刑惟明”,新序引作旁)。《商頌》‘方命厥後’,鄭箋曰:‘謂遍告諸侯。’是方為遍也。……‘方告無辜於上’,《論衡·變動篇》引此,方作旁,旁亦遍也。”以上兩例說方旁兩字皆作溥、遍解。今音讀方為輕唇音,旁為重唇音。不知古無輕唇音,故兩字同音,相通。與溥字、遍字,皆為同紐之字。這是音韻學幫助訓詁學的例。(三)根據文法的研究。古人講書最不講究文法上的構造,往往把助字、介字、連字、狀字等都解作名字、代字等等的實字。清朝訓詁學家最講究文法的,是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兩人。他們的《經傳釋詞》用歸納的方法,比較同類的例句,尋出各字的文法上的作用,可算得《馬氏文通》之前的一部文法學要書。這種研究法,在訓詁學上別開一新天地。今舉一條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