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以上考察,可知寅恪在哈佛留學的三十一個月期間,至少住過三處。他1919年1月底初抵哈佛,便和俞大維、金麒章住在麻省大道1134號。從這裏走麻省大道三分鍾可到哈佛校園。如今從這裏去哈佛校園會經過哈佛客棧(The Inn at Harvard),2008年3月我去哈佛東亞係演講便住在此處。之後到秋天,寅恪成為二年級研究生,與顧泰來住在赭山街36號,同一地址還包括三位本科生和一位來自瑞典的心理係博士生隆德荷姆。當時吳宓和湯用彤作為研究生新生正住在哈佛本科生宿舍維爾德堂51號,他們經常去科克蘭街6號白璧德府上討論問題,甚至有時上課也在白府進行。白府本是一棟三層獨立屋,自1993年以來歸哈佛教學與學習中心的一位女士所有。這附近有個爾文旅舍(The Irving House),則是私人經營的民居式小型旅館,房間裏放置一些房東和房客留下的書籍供閱讀,很有意思。2010年我去哈佛神學院做報告時被安排住在此處。這些機會頗幫助我了解了當地一些地理狀況,如果要回到曆史現場,對曆史進行同情之理解,確實個人的具體體驗有時會有所助益。寅恪進入第三年獨自租了特羅橋14號的民宅居住,沒有研究生室友,但其周圍住著許多研究生。通常情況下,他們在路上相見時,也許會按照美國文化的慣例,簡單打個招呼。
圖十一 哈佛附近的爾文旅舍
寅恪在哈佛短短兩年多,竟換了三個住處,即麻省大道1134號、赭山街36號、特羅橋街14號[82]。另外,吳宓也頻頻更換住處。俞大維至少換了兩個住處,但他基本上都是和聖約翰校友同屋。其實,這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單身留學生頻頻更換住處,常常是迫於無奈,一般一開始常常和國內來的熟人、朋友或本國同學住在一起,有時雖然是研究生,卻也能在本科生宿舍蹭住,到高年級便往往獨自租住,圖個清靜。寅恪時代的研究生居住境況甚至延續到21世紀初。當我入讀普林斯頓大學之時,第一年便住在學校優先安排新生入住的研究生宿舍(Graduate College),第二年則和朋友合租巴特勒研究生公寓(Butler Apartments)。熟悉環境之後,搬到距離學校更近的狄更森街(Dickinson St.),獨自居住。後來也曾經在本科生宿舍洛克哈特堂(Lockhart Hall)蹭住半年,因此目睹了反映納什生涯的電影《美麗心靈》在樓下的拍攝過程。最後一兩年更不得不先後租住兩處民宅,幸好大部分書籍存放在本係地下室的研究生公用辦公室。我之所以在此嚴肅學術探討中提出一點個人日常生活經驗,乃想說明文獻的閱讀、學理的辨析與個人日常生活經驗,對於一個人文學者研究曆史,特別是知人論世均十分重要。前文我亦提及穆爾相當激賞俞大維的文獻能力以及他對當時中國宗教生活的體驗,而這些正是他更正穆爾的《宗教史》著作的學術與經驗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