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以上對寅恪先生一些學術著作、詩文、信件中所透露出來的信息的詳細解讀,此處試圖將寅恪作品中的所謂自由歸結為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思想自由和精神獨立、少數主義,以及尋求民族的自由,特別是民族思想與學術的自由。我們亦可以看到,寅恪對自由的理解中不僅有將真理和自由聯係在一起的考慮,亦有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淵源。寅恪個人的自負性格亦在他追求自由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這種自由使他為人處世和治學研究迥異時流,自成一格。他特別強調思想自由,而這種思想自由主要通過在學術上和政治上的主張而得以表達,即不甘逐隊隨人,不跟風做學問,也不接受主流意識形態之控製和影響。
他早年留學海外,深得西方現代學術批判性思維的精髓,在思想和學術上奉行少數主義,這也是他所強調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一個特色。寅恪對於民族思想學術自由的考慮也有德國近代學術和思想,特別是赫爾德文化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
[1] Yuri Slezkine,The Jewish Centu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Benjamin Harshav,Language in Time of Revolu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chapter 9.
[2] 有關寅恪的研究非常之多,有關評述和介紹參見劉克敵:《二十年來之陳寅恪研究述評》,載《山東師範大學學報》48:5,2003,60~65頁。有關研究中對討論寅恪史學較重要者包括陳弱水:《一九四九年前的陳寅恪——學術淵源與治學大要》,載《當代》133,台北,1998,18~29頁;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陸健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王汎森:《陳寅恪與近代中國的兩種危機》,載《當代》123,台北,1997,44~63頁;王汎森:《主義崇拜與近代中國學術社會的命運:以陳寅恪為中心的考察》,收入氏著《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463~488頁,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3;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增訂。因為其他大多數文章和本章主題寅恪的自由觀關係不甚密切,所以此處不對這些論著一一評論。餘英時先生的《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則對本章的思路啟發良多。唯本章另有側重,試圖從一些新的角度來看寅恪的自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