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

第二節 民族性與國民性

字體:16+-

周作人的民俗學思想和歐洲近代民族主義思想的東漸密切相關。赫爾德是歐洲近代民族主義特別是文化民族主義之父,所以受其影響的周作人也參與了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興起過程中學界對於民族性與國民性的討論[50]。這些民族性和國民性的討論又牽涉到赫爾德對於民族精神、國民性的闡釋。和德國近代民俗學的興起與赫爾德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分不開一致,中國民俗學的興起也與20世紀初的民族主義思潮分不開。本節我們在一個圍繞赫爾德文化民族主義思想入華曆史語境的探求中可窺知周作人之對民俗學、國民性、民族性感興趣的時代思想背景。

赫爾德的文化民族主義在哲學與曆史思想上之表現經何炳鬆(1890—1946)先生介紹入華。何炳鬆在1930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通史新義》一書,介紹西方的現代史學[51]。在該書第十七章《各類曆史聯合之必要》的第一節講曆史研究中的“靜的研究——事實之連鎖、孟德斯鳩、德國派——習慣之共通性、集合行動之共通性”中特別提到“必要連鎖之觀念實倡於德國之海爾得爾(Herder),其形式為半含玄學性之哲學”,但“同時又雜以一種半含玄學性質民族精神(Volksgeist)觀念,借以說明同一民族各種活動之共通性。”[52] 據此,我們知道何炳鬆注意到赫爾德的曆史哲學思想注意曆史事實的必要連鎖,同時還了解赫爾德的民族精神觀念,用於說明一個民族各種活動的共通性。

圖六十七 何炳鬆

但是,何炳鬆沒有特別留意赫爾德關於語言對民族身份認同的強調,也沒有將赫爾德有關民族的思想背景揭示出來。另,德文Volks也有國民、民眾之意,Volksgeist亦可指國民精神、民眾精神。何炳鬆並未曾留學德國,卻在1912年至1916年先後留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威斯康星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學習西方現代史學和政治經濟學,所以他對於赫爾德的了解來源於他在美國的學術積累,顯然不夠全麵,也未能注意赫爾德思想的深刻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