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

第三節 李長之論赫爾德與藝術史

字體:16+-

美學上的移情思想之外,赫爾德還有一些對當時德國學者的評論,則由李長之(1910—1978)加以介紹。李長之早年在北大讀預科,1931年入清華大學生物係,1933年轉入哲學係。在學生時代他受賀麟和楊丙辰兩位老師影響,培養了對德國文化的濃厚興趣,尤其對康德情有獨鍾。當時他在清華交往的同學中有不少也對德國文化很有興趣,比如季羨林,後來留學哥廷根大學。李長之曾計劃1937年留學德國,未果[60]。

後來在1943年東方書社出版了李長之編譯的《德國的古典精神》一書,收入1933—1942年他編譯的六篇作品,介紹一係列德國古典學者,包括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61]、席勒、歌德、洪堡、薛德林(即荷爾德林)等學者,但沒有專門文章介紹赫爾德。李長之在1941年9月9日寫的《迎中國的文藝複興》自序中說他藏有狄爾泰的《生活體驗與文藝創作》(Das Erlebnis und die Dichtung)一書[62]。其實該書的題目是Das Erlebnis und die Dichtung :Lessing,Goethe,Novalis,H?lderlin,最早於1906年在萊比錫出版。他的《德國的古典精神》一書借鑒了這本書,同時摻雜一些其他的德文著作,比如漢斯呂耳的《德國文藝中之啟蒙精神》、《德國文學詞典》等書。

據他自己解釋:“也許有人說為什麽沒寫海爾德?我的答複是:也算寫了,這就是散見在溫克爾曼的一文裏,和席勒的一文裏的。再說他們的精神是一個,所以也不必沾沾於某甲某乙了。”[63] 這篇所謂關於溫克爾曼的文章題為《溫克爾曼——德國古典思想的先驅》,原名為《德意誌藝術科學建立者溫克爾曼之生平及其著作》,完成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一月十三日,刊載在《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三卷4期。

而關於席勒一文題為《席勒精神之崇高性與超越性》,原名《論席勒及其精神進展之過程》,完成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八月二十八日。作者注雲改譯於北平,原載《文哲月刊》一卷9期、10期;由此看來可能是翻譯編輯的作品[64]。在參考書目裏麵,李長之僅僅列了一種赫爾德的文章:Herder,Denkmal Johann Winckelmann,正如李長之自己提示的,這實際上是海爾德在一七七七年完成而在一七八一年發表於德國《水星》雜誌的《溫克爾曼紀念》[65]。這樣一篇文章用於介紹赫爾德對溫克爾曼的評價顯然太過於簡陋。因此,根據上文的提示,李長之《德國的古典精神》一書的主要資料來自狄爾泰和呂耳的著作,因為後兩人均沒有專門討論赫爾德,李長之沒有現成的材料進行編譯,所以才沒有寫赫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