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學者不少人留學日本、歐洲。其中不少留歐學生歸國之後成為中國德國研究的奠基者和先驅。他們介紹德國思想文化和學術,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學者對於歐洲思想和學術的理解[24],並在很大程度上給當時正在向現代學術轉變的中國學術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介紹赫爾德的學者包括蔡元培(1868—1940)、呂澂(1896—1989)、朱光潛(1897—1986)、宗白華(1897—1986)、陳銓(1905—1969)、賀麟(1902—1991)[25],他們與赫爾德思想的接觸是多方麵的,而其中以美學最為引人注目。他們有歐洲甚至德國經驗,他們對於德國思想文化的了解或者通過間接的歐洲經驗,或通過直接的德國遊學經驗。間接的經驗常常會產生一些不確切之感,比如沒有留學德國的朱光潛先生對赫爾德的移情論(Einfühlung)的介紹就不如宗白華先生準確。
中國學者對於赫爾德美學思想的認識也是一個漸進過程,如在上列學者之中蔡元培先生雖然最早提及赫爾德之美學理論,但對赫爾德與美學上移情理論介紹最全麵的卻是後來的宗白華先生。呂澂先生從未留學歐洲,但他1915年留學日本學習美學,已經著了了解赫爾德美學思想的先鞭。
蔡元培先生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理念特別是美育理念深受德國影響。他一生兩次遊學德國,1908—1911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1925—1926年再到漢堡大學做研究。遊學德國期間他深受德國近代學術影響,其中特別是哲學中的美學,他對哲學最感興趣,但為縮小範圍,專注於美學。他對美學思想史非常熟悉,如撰於1920年的《美學的進化》一文以及1921年完成的《美學通論》中均追溯了美學特別是德國美學史,但他的美學思想似乎主要受康德影響,提到康德美學的有關論著例如完成於1915年1月的《哲學大綱》一書中第四編第四節《美學觀念》、完成於1916年的《康德美學述》、撰於1920年10月的《美學的進化》等文章。而對於德國美學的起源,他常常追溯到鮑格登,如撰於1920年10月30日發表於1921年2月19日出版的《北京大學日刊》第811號的《美學的進化》一文即說到直至1750年才有鮑格登(Alexander Baumgarten,1717—1762)著《愛斯推替克》(Aesthetica)一書專論美感;後來在1924年3月15日撰寫的《簡易哲學綱要》第四編第三節《美感》再次提到鮑格登,但使用了另一譯名邦介登,但在追溯曆史時也立刻從邦介登轉到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