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作為德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巨人之一,赫爾德無論在歐美還是在亞洲地區長期都是一個不太為人熟知的名字[1]。可能主要原因在於他不幸生活在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他的老師哲學家康德與同學詩人歌德乃是兩個令德國文化特別是哲學和文學享譽世界的名字;而在許多學者眼中赫爾德首先是詩人,其次是哲學家,但哲學上的成就遠不如康德,在詩歌創作上則不如歌德。康德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被翻譯成漢語的作品也不少,甚至中文版《康德著作全集》也正在陸續出版。而歌德與中國、被中國接受的曆史已經有學者專門以專書形式有所探討[2],被翻譯成中文的著作比比皆是,且同一本著作的譯本有時甚至有若幹種。反觀赫爾德,他逝世之後由德國學者編輯出版的長達三十三卷的作品中直到20世紀末期才有第一篇完整的作品被譯成漢語出版,即《論語言的起源》[3]。赫爾德真正為中國學界廣泛了解始自20世紀80年代開放國門之後,而涉及赫爾德的中文著作大量出現是在90年代[4]。其實,赫爾德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早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先知先覺的中國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位德國思想家,其後周作人對他的文學思想有十分準確而精彩的介紹和評論。後來赫爾德的文學、美學、哲學以及史學思想亦在不同的場合被介紹到中國[5]。
本章將挖掘20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學者對赫爾德的介紹和評價,並分析其語境,以探求赫爾德進入中國學術思想史的途徑和意義。本章試圖提供一個例子來說明赫爾德雖然遠沒有康德和歌德那樣知名,但他對中國學術影響之廣闊和深遠,則是前兩者所不及。康德對於中國學術的影響多半還是在哲學領域,而歌德的影響則主要在文學方麵。赫爾德不同,他在中國民俗學、人類學、美學、哲學、曆史學等諸多方麵都留下印記。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研究赫爾德與近代中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學術的西學背景及其與世界學術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