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以上考察,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聊供讀者思考。白璧德在佛教方麵留下了一本譯注和長篇論文,這反映了他在印度學、佛教學上的一些訓練和看法。他與美國早期印度學的關聯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麵。首先,白璧德一生學術固然以文學批評為主旨,但其與美國早期印度學學術瓜葛甚多,不但先後追隨美、歐兩位印度學名家蘭曼和烈維學習印度學、梵文、巴利文,還介紹一些自己門下弟子認識兩位大師,繼續印度學研究。在兩位印度學大師的學術影響下,白璧德主要還是從哲學思想的角度切入印度學研究。
其次,白璧德的印度學興趣可以說是經世致用的目的超過學術研究的目的。他對於時弊的關切使得他更多地帶著從東方思想中尋找有益因子的動機來研究佛教。他的興趣更多在於佛教哲學、思想、價值觀。他對於人文主義的追求主導了他的印度學學術,使得他雖然精於希臘文、拉丁文、梵文等多種印歐古典語言和現代歐洲語言,卻沒有專注於當時在印度學界甚為流行的比較語言學,而是關心佛教義理。
最後,白璧德的印度學和佛學興趣也對一些20世紀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學術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留學生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他和留學哈佛的中國學生中後來成為早期中國現代佛教史先驅者的寅恪、湯用彤討論過其治學經曆和佛教問題,他們看來有著共同的學術興趣。而吳宓對於佛學的興趣也是出於白璧德的啟發。但白璧德的具體佛教研究對中國留學生的佛教研究影響幾乎沒有。
[1] 本文初刊《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第5期,31~47頁,原題為《白璧德之佛學及其對中國學者的影響》;後來張源出版《從“人文主義”到“保守主義”:〈學衡〉中的白璧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此書對白璧德討論更為詳細,但重點和本文不同,讀者可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