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德的學術業績雖然主要在文學批評,但從興趣取向上看,他早年的學術經曆基本上是從研究哲學進入研究古代語文學最後再回到哲學,發揮一些新思想。而從他的學術訓練來看,基本上是從古典學(Classic Studies)進入印度學(Indology),再回到哲學和文學。在19世紀末葉,印度學家很多都有古典學的基本功,學習過希臘文、拉丁文幾乎是學習梵文和其他古代語言的基本要求。而值得注意的是,白璧德曾經跟歐美兩大印度學名家烈維和蘭曼學習過古典印度學。他在哈佛上本科時即選修了蘭曼教授的梵文課。顯然蘭曼的課激發了這位年輕人對於古代印度語言的強烈興趣,這直接導致了他後來去法國留學一年追隨烈維。留學回來之後他又回到蘭曼門下讀碩士學位。下麵我們將通過考察來看白璧德如何在印度學的取徑上更接近佛教思想和哲學研究,而沒有注重當時歐陸流行的比較曆史語言學或古典語文學研究,其實這是受其兩位印度學老師的思路影響[15] 。其次,本節通過考察也將說明哈佛印度學學術圈很多學者比如艾略特(T.S.Eliot,1888—1965)、西斯特(C.Cestre)等是因白璧德介紹才接觸並引發對於梵文和印度古典文化的興趣,可以說白璧德是推動早期北美梵文與印度學的功臣。以下我們依循白璧德的老師、同學、朋友和學生的順序梳理白璧德與印度學和佛學的聯係。
在討論白璧德與對佛教研究的貢獻之前,我們有必要以白璧德的老師蘭曼為基點回顧一下20世紀哈佛的學術網絡以及白璧德在這一網絡中的位置。蘭曼是畢業於耶魯的高材生,出自耶魯梵文教授惠特尼(William Dwight Whitney,1827—1901)門下[16] 。他在1873年完成博士論文,研究梨俱吠陀(Rig Veda)中的梵文名詞形式。畢業後去歐洲遊學,先後求學於當時德國印度學三大中心柏林、圖賓根、萊比錫。1880年蘭曼開始在哈佛任教[17],直至1926年退休,在哈佛任教近半個世紀。1888年出版其傳世之作《梵文讀本》(The Sanskrit Reader),此書一版再版,成為美國大學梵文教學的標準教材。他的另一名著是《印度泛神論的開端》(Beginnings of Hindu Pantheism)。1891年起,在其好友華倫(Henry C.Warren)支持下,蘭曼開始主持出版哈佛東方學係列叢書(Harvard Oriental Series)。蘭曼是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重要的梵文和印度學家之一。他擔任過美國哲學會會長一職[18],主編《哲學會會刊》,但主要學術活動在東方學會(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可見其治學重點之一斑。他一生榮譽極多,被選為英、法、德、俄等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