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1926年寅恪先生回國擔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曾開設一門課,名為“西人之東方學之目錄學”,作為普通演講課程,其實主要介紹西洋人研究梵文之目錄學。這門課必然涉及多種歐洲現代語言所寫的論著,如果當時清華的選課學生沒有相當程度的英、法、德、俄語,恐怕如同聽天書一般。這也許是寅恪所指導的學生人數較少的原因。寅恪先生當初去德國留學時,也學過這些歐洲現代語言。待轉到哈佛時,雖然很多課程使用的教材用德語所寫,但對他而言已不成問題。當代研究近現代學術史的學者雖然關注寅恪的學術背景,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這一課程出現的更為具體的學術史語境。我想,如果結合寅恪先生的學習曆程和當時歐洲的學術出版現狀,這一課程背後隱藏的“西人”之“東方學”學術史或許值得一說。
近二十年來,所謂歐、美、日本漢學史的研究在海內似蔚然成風,然多忽略其作為東方學之一支的大背景。對於歐美學術界而言,東方學的範圍很廣,從近東到遠東,從埃及學到日本學,漢學乃是東方學之重要一支,在很長時期內,卻並非是最受重視的一支。薩依德《東方學》一書名頭甚響,然其涉及的主要領域乃是近東和中東研究,對所謂遠東研究並未措意。在英、法、德等國,印度學、埃及學尤其發達,漢學與這兩種學問相比,受重視程度略遜一籌,其學者在漢學上的建樹亦不如在印度學、埃及學上影響深遠。
俞大維、傅斯年等寅恪的親友均指出過,因以哈佛和柏林留學的學習經曆最為重要,寅恪先生早年治學尤注重德國東方學,特別是曆史比較語言學,如梵、藏、漢佛教文獻比較,以及佛教文化史。這一學術取向須得放在一個廣闊的東方學背景下考察。季羨林先生曾整理寅恪的早年讀書筆記,提示說多本筆記本上實際上記著大量的東方學書目。這當然是很值得重視的信息。可惜這些書目無從得到發表機會,而我亦無緣考察這些書目,難以確定其來源。這裏隻是以寅恪的所謂東方學之目錄學作為話頭談談德國的東方學之目錄學的早期發展。如果單以東方學之目錄學作為一個正式的學術論述的題目,有許多問題可以發掘,完全可以寫一本專書,我在這裏隻能做一點極為簡單的提示,略窺19世紀末以來西人治東方學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