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雖是由分別撰成的三篇文章組成,它們看上去相互之間的聯係似乎並不那麽緊密。學理上而言,確實是這樣,但它們反映了我對寅恪學術的一些基本關懷,即寅恪學術與歐美學術的聯係和比較,以及歐美學界如何看待寅恪的學術成就。寅恪在整個漢語學界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受其影響的入室弟子、別傳弟子、再傳弟子不計其數,造就了學界中古史研究極為繁榮的局麵。而寅恪本人的家學根基、遊學經曆、學術訓練,在今天的形勢下,絕無法再複製。但是研究其與當時世界學術的聯係,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質言之,通過以上考察,可知寅恪的訓練,就傳統舊學而言,遠邁當時的漢學家,而就古代印歐語言的訓練而言,特別在中亞語言上的修養,寅恪雖在哈佛、柏林等受到最好的訓練,但與歐美頂尖東方學者相比,仍有差距。其次,我們雖然主要關注寅恪的東方學和曆史學,但也要注意到他在西學上的熏陶,頗有可圈可點之處,通過仔細閱讀其論著,對比當時其心境,可略窺其西學用典之一斑。最後,我也提示了寅恪之史學在歐美受到的承認。寅恪之所以獲得歐美的學術榮譽,當然有修中誠、趙元任等人在歐美替他美言的個人原因,但亦可看出,當時學界仍較為尊重寅恪之史學成就。我也特別揭示了寅恪所獲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的背景,這首先是因為中央研究院授予來訪的李約瑟、陶育禮通訊研究員榮譽,而陶育禮作為英國學界代表,為了支持盟友的學術事業,提名寅恪入選英國學術院,聯絡了他導師穆雷的女婿湯因比以及牛津的同事庫克,一起提名,使得寅恪獲選為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
值得一提的還有,陶育禮和李約瑟關係密切,也有學術合作和交流活動。李約瑟曾感謝一些幫助他修改其所主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有關自然法部分的學者,其中包括陶育禮。這一部分最初在1951年4月以《中國和歐洲的自然法》為題發表在《思想史學刊》(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上,而李約瑟還感謝了其他對這一部分進行過評議的學者包括白樂日、卜德(Derk Bodde)、賓格爾(K.Bünger)、韋德(E.S.Wade)、魏禮(Arthur Waley)等人[125]。白樂日1951年3月30日曾寫信給李約瑟提出自己的意見,後來又寫了兩封信提供了參考書目。其實修中誠也寫信作了評論,但不知何故他的名字並未出現在李約瑟的銘謝名單中。當時修中誠在加州克萊蒙學院做訪問教授[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