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恪早年留學歐美多年,中年也曾獲聘牛津漢學教授之職,去世之後西方則有多種漢學論著感謝其論述的啟發之功[5],可說始終無法與西方學術絕緣。他留學歸國之初,學術重點是德國學來的東方學,而往來最密切的歐洲學者應是鋼和泰(Alexander Sta?l von Holstein,1877—1937)。鋼和泰年紀和王國維一般大,是德國印度學家皮舍爾(Karl Richard Pischel,1849—1908)培養的博士。而皮舍爾在斯坦茨勒指導下於1870年在布雷斯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斯坦茨勒其他學生還包括舍爾曼(Lucian Scherman,1864—1946)、基爾豪恩。基爾豪恩又是呂德斯的老師。從學術輩分上說,鋼和泰算是寅恪的師叔[6]。
圖二十五 皮舍爾
《書信集》收錄一封寅恪致傅斯年的信非常重要,可略窺兩人之交往及寅恪對鋼氏的評價[7],而細讀寅恪對鋼氏之評價可以略窺寅恪當時的學術取向,這裏將試圖提供一些寅恪發表這些議論的學術史背景。收入《書信集》中的這封信沒有寫明年代,落款僅注為五月四日,編者推測這封信寫於1935年前後。從其內容來看,該信實際上應寫於1928年。寅恪在這封信中提到:
鋼氏已為哈佛大學聘定,不日即啟程赴美。前數月,北京燕京哈佛共分得Hall遺產後,推派代表數人往英商議辦法。其時鋼君適得哈佛請其擔任梵文功課之聘書,燕京已支鋼路費等。鋼君不願久留美,大約居住數月,即往歐洲,一年後再來中國。渠現已得安南法人東方學校(L'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 orient)及英人金錢之助,可以自立門戶,欲自創一Sino-Indian Institute。不知來(?)電所言為何事,然彼目前必須赴美則不成問題。弟年來居京,獲其教益不少(學問不博,然而甚精)。彼雖暫去,仍可再來,似亦無妨也。
信中提到的安南法人東方學校即當時設立在河內的法國遠東學院,原為1898年設立的法國印度支那古跡調查會,1900年改稱法國遠東學院,主要為培養法國了解東亞和東南亞的東方學人才,沙畹、伯希和、馬伯樂等人都曾在此接受漢語訓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