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瀛寰回眸:在曆史與現實中

與鄧君一家北台灣行

字體:16+-

鄧君,鄧世安也,乃台灣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寫作《史學,文化中的文化》一書時,就曾引用過他的大作。他畢業於輔仁大學曆史係,1998年6月,我首次訪台時,他還在母校執教,當時的係主任戴晉新教授,邀我等一行去輔仁演講,於是就見到了鄧君,因我們都從事西方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就此結為好友。

鄧君早就籌劃,說他們一家找個周日,陪我到台灣北部一遊。是日上午九時半,他驅車來接我,嫂夫人王聲嵐老師、女公子鄧有臨陪同前往。王老師是這裏“國中”的曆史教師,能言善道,待客又十分熱情。女公子可了不得,她是台大經濟係大四學生,即將畢業。我與坐在後座我邊上的有臨即刻聊了起來。

正說話間,突然窗外風雨交加,猛烈的雨點拍打著車門,我們在車內都很焦慮,這天氣怎麽個旅遊?但不知怎地,隨著車往北行進,雨停了,天慢慢地放晴了,真是老天有眼,助我們周日旅遊順達。

車行至淡水捷運站(即地鐵站)稍停,鄧君讓我下車看了一看淡水,叫有臨拍照為我們合影留念。上車後,直奔“紅毛城”。所謂“紅毛城”,因為當地原住民稱興建此城的荷蘭人為“紅毛”,故名。“紅毛城”曆經幾代西方殖民者的建造:西班牙人最先在淡水河口的山崗上初建,起名為“聖多明哥城”,繼而由荷蘭人重建,稱為“安東尼堡”,又經清初重修與擴建。後為英國人租用,又繼續擴修(1891年完工),作為西方人的領事官邸。1972年,英國人離開之後,該處先後委托澳大利亞及美國人代為管理,直至1980年方由台灣當局收回。這座“紅毛城”已列為台灣第一級(甲級)文物保護古跡。我與世安夫婦,都是曆史係科班出身,有臨小姑娘乃名校文科生,因而對這兒陳列的文物,都有興趣,細細觀看,流連忘返。不過,我的心情總感到一些酸楚。然而,西方殖民主義者霸占中國領土、作威作福的時代結束了,曆史終於翻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