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

寧都·冠石

字體:16+-

34

次日仍淅淅瀝瀝不止,真的如這裏的朋友所說,江右的雨,下得很耐心。

順治十二年(乙未)除夕,林時益住進了冠石的新居,算一算自己客居寧都已十一個年頭(《乙未除夕同吳子政始入冠石草堂……時婦子在南湖》,《朱中尉詩集》卷三)。他對這居所顯然很滿意,在《冠石草堂》那首詩中說:“不複障吾目,悠然此戶庭。山高遲暮色,風遠到溪聲……”(同上)還說“柴門正對山空處”(卷五《雜詠》),一望空闊,使他的心境為之而開。易堂中人並非都像魏氏兄弟那樣,樂於由超拔之境俯臨世界。平衍豁朗,或許更宜於林時益的性情?

由林氏的詩看,那時的冠石尚有“懸泉”、水池,而且有虎豹出沒。東岩色也近赤,岩下有梅,淡香疏影,林氏曾在這裏飲酒賞花,杖藜訪友(同書卷三《飲東岩梅下罷過樹廬》)。林氏也如叔子兄弟,對花木有癖嗜,尤鍾情於梅花。明知別處的花與此處無異,仍然會怕因出門而誤了花期(卷五《同彭天若飲悠然亭看白桃花》)。

山中歲月自與平川不同。季子說:“山居麵石壁,日月去我早。”(《偶然作》,《魏季子文集》卷二)“文革”期間,我曾在京郊的深山中住過幾個月。山中日短,落日一銜山,穀中頓時暮色沉沉。林時益衰病的暮年,就在冠石這山間高地上度過。夕陽在野,那村落會是蒼涼而靜謐的吧。在我想來,那也正應當是林時益晚年的顏色。由易堂中人的記述看,叔子光明洞達,彭士望氣概豪邁,而林時益和易、堅忍、靜穆,確如暮色中的山野。

冠石(《寧都直隸州誌》,道光四年刊本)

如果說叔子天然地適於通都大邑,那麽林時益或許更宜於鄉村。他說自己“近市情堪畏”,倒是荒山令他感到安全、安心——我想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