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

南豐—星子

字體:16+-

44

與寧都對於易堂的珍視適成對比,南豐大約因為有了曾鞏一流人物,明清之際的謝文洊和他的“程山學舍”,似乎已不大為人所知,倘若沒有縣文聯的曾先生奔走詢問,我們或許會放棄了對於學舍遺址的尋訪。

彭士望《程山堂碑記》:“程山居城西,偏石圓砥,可坐數百許人,在獨孤及彈琴馬退石之左,林塘幽闃,修竹翳如,堂三楹,館室亭榭凡數處。”(《樹廬文鈔》卷八)那塊巨大的圓石居然還在,其上是一座地藏寺。曾先生說,“琴台晴雪”,曾經是“南豐八景”之一;地藏寺後的山下,現在還有池塘數處。這一帶原有“程山路”;看來至少不久前,“程山”還被人們以這種方式記憶著。

同治十年刊《南豐縣誌》四《山川誌》:“若夫山之在城中者,曰馬退山……唐縣令獨孤汜嚐月夜偕弟及抱琴遊此,後人琢石為琴形,因名琴台石。”琴台石下即程山,亦曰程家山,謝文洊講學處。謝本量《秋日登程山》詩曰:“極目蒼涼地,秋風掃故廬。先人一片石,此日半園蔬。心事滄桑外,生涯薇蕨餘。空堂懸俎豆,不解讀遺書。”(詩見民國十三年刊本《南豐縣誌》卷一《山川》)——正與易堂的荒蕪相映照。

南豐·地藏寺

明代寧都屬贛州府,南豐屬建昌府。我們乘車由寧都到南豐,不過用了一個多小時,而三百年前林時益探訪謝文洊,輿中舟上,竟有三日的行程(《癸卯五日早至程山值謝約齋先生外出》,《朱中尉詩集》卷四)。交通的不便,並不曾妨礙易堂、程山中人頻頻往還。

“易堂九子”因有伯子,不能算做“遺民群體”;程山六子也出處不一,其中黃熙(維緝)是以進士的身分到謝氏門下的,且如上文說過的,“常與及門之最幼者旅進退”,“唯諾步趨惟謹”(《黃維緝進士五十序》,《樹廬文鈔》卷七)。謝氏門下還有封濬其人,年四十有二,原是謝氏的友人,一旦執贄,即“俯首稱弟子”(《封位齋先生墓誌銘》,《懷葛堂集》卷七)。“六子”之一的甘京,也是“以平交從為弟子”的一位(《封位齋傳》,《草亭文集》)。那個時代很有這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