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

寧都·翠微峰(二)

字體:16+-

26

由翠微峰往山下走,應當是愈近城市,愈見煙火人家。由季子《西門》(《魏季子文集》卷二)一詩可以知道,由寧都縣城到翠微峰,途中有水流、僧院。那水即龍變溪。也是在事後,想到,我本應走這一趟,由寧都到翠微峰,或由翠微返回寧都,而不是乘了汽車——盡管走在路上,所見必與諸子當年不同。

魏禧經了十六七年的山居,壬寅(康熙元年)前後,決定作吳越之遊。

季子說叔子丙戌居翠微後,“歲惟清明祭祀一入城而已”(《先叔兄紀略》)。乾隆六年刊《寧都縣誌》卷六《人物·隱逸·魏禧傳》,也說其人甲申後隱居,“非祀祖不入城市”。事實卻是,涉江逾淮之前,叔子不但參與清明的祀祖,且曾授徒新城,過瑞金,居雩都,還曾赴贛州,試圖為楊廷麟遷葬。叔子授徒的水莊、曾燦“課耕”的六鬆草堂,都臨近縣城。上述《寧都縣誌》同卷說彭任“足不履城市”,卻又說彭氏曾訪謝文洊於南豐的程山,“未嚐再適他域”;孫靜庵《明遺民錄》采用了這說法(第209頁)——但南豐也是城市。星子的宋之盛,據說“足不入城市”的,也曾訪謝氏於南豐。以宋之盛、彭任自律之嚴,仍不免一入南豐,也證明了此種戒律的難以嚴守。

其實諸子入城的理由很多,比如治病,或看護病人。曾燦詩集中有《城居侍家大人病因柬易堂諸子》(《六鬆堂詩文集》卷六)。叔子後來因其婦纏綿病榻,為方便就醫,“徙宅於近郊”(《祭塗母鄧孺人文》,《魏叔子文集》卷一四。按近郊即水莊)。李騰蛟晚年因目疾而致盲,也曾一度住在寧都城中(《跋書歸去來辭》,《草亭文集》)。城市的不能不入,還因了生計。“吾廬”落成之時,季子就說過,自己雖“誌樂山居”,卻因“饑來驅我”,不得已而“屑屑走市”(《與劉長馨》)。直到晚年,他還說“最愛山居好”,卻不免要“三旬五入城”(《偶述》,《魏季子文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