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

寧都·翠微峰(一)02

字體:16+-

18

彭士望刻畫易堂形象,說:“易堂之人粗識理義,讀書、為古文辭,好嘐嘐談經濟,篤嗜人才,出於至性,而操行多疵病,廢半途,不能堅忍嗜欲,獨不敢作偽自覆匿。”(《複孔正叔書》,《樹廬文鈔》卷二)後人眼中的易堂,也大略如是。季子之子魏世傚就對同儕說:“九先生之所同者心,而不同者其行事。同其心者,真與誠而已矣。”(《答彭汝誠書》)

魏氏叔、季與彭士望說易堂,首標一“真”字。

季子《吳瓶庵贈言序》(《魏季子文集》卷七)一篇後彭士望的評語,說“真氣”二字,“此吾易堂立言之旨也”。季子也說:“人之有真氣者乃有奇氣。”(《鄒幼圃來翠微峰記》,《魏季子文集》卷一二)叔子的說法是,“天下之害由於人無真氣,柱朽棟橈而大廈傾焉”(《徐禎起詩序》,《魏叔子文集》卷九),不免誇張,卻也未必不真的這樣認為。這裏所謂的“真”,無非指真誠,真率,真摯。人們當時所知道的“易堂”,的確也光明洞達,真氣洋溢。

這“真”與公安三袁的“性靈”、“性情”說,至少間接有關,盡管叔子對士人的濫說“性情”正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自“性情”之說流行,無不以性情為言,“故自天下好為真性情之詩,而性情愈隱,詩之道或幾乎亡矣”(同上)。

易堂所謂“真”,自然非即天真。魏氏兄弟尤其不以“天真”自詡,他們甚至不諱言“機謀”,自居於智謀之士。在我看來,諸子的可愛,是在未必不通世故,卻仍保有了某種率真;既少有道學中人的矯情或不情,又不像通常文士、名士以通脫為標榜——他們確也令時人感到了一派清新。最為易堂中人得意的,是方以智的如下評語,即“易堂真氣,天下罕二”(季子《先叔兄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