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

寧都

字體:16+-

3

動身之前想象中的贛南是潮濕的,到處氤氳著水氣,樹木無不“霜皮溜雨”,郊野則一色的青碧。已是農曆四月,我知道桃花已然開過,梨花也開過了,開殘了的,還有油菜花,曾將南國的春天塗染得一片金黃。我知道雨雪霏霏的早春剛剛過去,那一片粉綠,茸茸的綠,想必冷清而寂寞。當我走近寧都時,春色已老,熱浪正待由遙遠的某處襲來。

寧都並非如我行前所想象,籠罩在翠微峰巨大的山影之下。“易堂九子”隱居的翠微峰,是一座不高的山——我第二天就看到了。

乾隆六年刊本《寧都縣誌》黃克纘《舊誌前序》曰:“贛東之邑,寧為大,幅員之廣,財賦之繁,衣冠文物之盛,甲於諸邑。”易堂諸子卻像是樂於強調寧都的“僻”。魏禧曾自說“僻處南服之下邑”(《與富平李天生書》,《魏叔子文集》卷五),盡管是應酬中的客氣話,也未必不包含了身分意識。其弟魏禮也說:“寧都僻處江西之末,距省會千三百有餘裏,地介閩、廣,而貨產不饒。”(《寧都先賢傳》,《魏季子文集》卷一五)古人講究地望,叔子在這一點上,的確無可誇耀,寧可用一種自我貶抑的態度,比如說自己乃“江右鄙夫,縣最僻”(《與李翰林書》,《魏叔子文集》卷五),自稱“贛州寧都之賤士”(同書卷六《上郭天門老師書》)。魏禮在書劄中向別人介紹自己,劈頭一句就是:“禮,贛南之鄙人也。”(《魏季子文集》卷八《與梁公狄書》)李騰蛟更著意渲染,說“豫章(江西)居江湖之僻,虔(贛州)僻於豫章,梅川(寧都)又僻於虔”。看來沒有比寧都更足稱“僻壤”的了(《李雲田遊豫章詩序》,《半廬文稿》卷一)。我懷疑當他們說這些話時,未必真的有那麽自卑。三百年後寧都之“僻”像是如故,隻有公路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