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機飛臨南昌機場時,在傾斜的機翼下,我看到了紅黃相間的田塊。黃的應當是油菜花。直到更接近地麵,我才看清了,紅的是泥土。在這一刻,我有隱約的激動,因為我知道,我正在接近我的故事發生的地方。此後的一周裏,我一再看到紅土地,看到赭色的山壁。我的江右印象,就由這紅與濃綠塗染而成。
動身來這裏之前,我對於明清之際一個被稱作“易堂”的群體發生了興趣,讀了其中人物的文集。這些今天已乏人問津的文集向我講述的,首先是一個個關於友情的故事,與此線索平行或交叉的,另有關於兄弟、夫婦、師弟等等的故事。我當然明白,無論朋友的還是兄弟的故事,都已然古老,卻仍然認為,我的這些發生在動**時世的故事,當由一些鮮明生動的個性演繹時,與平世的同類故事勢必有所不同。我將由南昌再度啟程,向距這裏數百公裏的贛南山中尋訪那些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人物,在這省城不過稍事停留。
行前我就由文獻中得知,南昌地處“百粵上遊”,為“三楚重輔”,在本書所寫的那時代,被由軍事的角度,視為“咽喉之地”(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四)。元末群雄逐鹿,鄱陽湖曾有過激戰。二百餘年後,明清易代之際,南昌幾乎成了煉獄。其時客居江淮的王猷定(於一),聽家鄉來人說,南昌的東湖“蓬蒿十裏,白晝多鬼哭”(《東湖二仲詩序》,《四照堂集》卷二)。施閏章也曾慨歎道:“流血一何多,江水為之深。”(《同門李東園按察豫章亂後感寄》,《施愚山集》詩集卷一二)
抵達南昌的次日,我就走了東、西湖。兩湖自然經了整修,西湖有鳥市,東湖則到處可見神態悠然的退休者。我突然想到,這些公園中休閑的老人,其先輩是否就是那次劫難的孑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