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陽明學士人社群:曆史、思想與實踐

五、結語

字體:16+-

本章試著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來討論晚明江左陽明學者的講學教化活動,並不著意於評論這些講學活動對社會造成的正負麵影響,而是希望呈現這些活動所關涉的複雜層麵,及其開出的多元學術風尚。全章主要分四部分:首先,根據講學的記錄,說明某些陽明講學者宣揚“聖與人同”“聖學簡易”,著重日常家庭倫常的教化特色,似乎為眾人指點了一條平實、簡易、自然的成聖之路,他們也明顯反對當時好高務異的學風。接著,分別從工夫論、言說活動、道德表述三個角度,觀察並反省晚明陽明講學活動中,所蘊含複雜多元的契機。亦即,糾雜在簡易平實、反奇異、重彝倫的風格中,可以有極為多元,甚至是極端對反的發展。

在工夫論方麵,說明學者雖強調眾人即聖人、聖學簡易,卻沒有因此改變聖凡迥異的曆史文化定論。學者關於聖學的論述,實透顯出不同的麵貌,除了歌頌學聖的快樂、自然、簡易外,也敷陳著一條艱苦孤獨、死而後已的工夫曆程。而其所謂的簡易、自然的工夫,更是就本體的朗現而言,因此是看似無工夫的上乘工夫,也成了最困難的工夫。這樣的工夫,論雖然極警策地看見一切刻意求道的行為,都可能成為悟道之障蔽,但在其無跡可尋、無由可效的指點下,卻容易開啟尚玄求悟等追求個人體驗的學風,嚴格苦修自省或談玄說悟而輕實修等不同的學術風貌,都可以在這套工夫論中找到生發的脈絡。

關於言說方麵的討論,主要說明學者們對於言說活動的曖昧態度,以及與此相關的,晚明陽明講學所開展出新說輩出、眾聲喧嘩的情形。講學者一方麵為維護其講學活動的重要性,都極力肯定“講”對於明道及行道的指導作用,認為不透過講學,人不能真實學聖;另一方麵在其思想中,最上乘的悟道卻是不假乎語言的,而是關乎人親身真實的體悟,因此學者們不僅對於言說透露著高度防範心理,也不賦予語言根本的意義。而在以親身體悟為最終判準的思想觀念裏,許多訴諸親身體驗的新說被提出,在一個講究明道實行、輕鄙言說的時代裏,吊詭地開啟了一段新說紛出的學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