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陽明學士人社群:曆史、思想與實踐

三、言說的吊詭

字體:16+-

關於晚明陽明學者聖學教化的另一個吊詭,與其講學活動緊密相關。雖然學者致力於講學論述,但其對言說的活動和語言的價值,基本上持貶抑的態度,相信人的道德主體是超越語言的存在,最上乘的悟道是不由語言而默契道體,因此身體力行的求道經驗是講學的重點,自身的體驗也成為聖學論述的重要判準。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學者勇於提出自己對儒家聖學的創見,對於不同宗教的理論和操練也持較開放的態度,一時各種會通或評比三教的看法紛紛而出,製造許多奇說異論和學術辯論。加上講學活動興盛,加速各種論述間的交流和衍生,故盡管陽明講學者道德教化的理想指向樸實無華的三代、批判當代好高務奇的學風,其講學活動卻不免為當時立異好奇的學風推波助瀾。就學術論述而言,各種推陳出新的學說和論辯頻繁的現象,正足以說明晚明學界的創造力與多元性,但在重行道而抑言說的明代學風中,這種論述的創造性也多被貶為負麵的,象征“處士橫議”的戰國氣象,違離三代的樸實。

陽明學主要靠講學活動傳播而興盛,因為涉及與官方和學術界意識形態及權力結構的緊張關係,以及傳統文人文化變遷等因素,講學的正當性與否,一直是個激烈爭辯的議題。反對和批評講學的聲浪和朝廷的禁令不斷,尤其張居正的禁講更有一時的遏阻作用,不過講學活動到了晚明益加勃興,在生員過盛、科舉日難、政治混亂、仕途險惡的晚明,講學無疑成為許多讀書人理想的寄托,盡管對於理想的構想可以極不相同。

在響應對講學的攻擊時,致力於講學的學者當然要捍衛“講”對“學”的必要性。一般反對講會的論述,主要就言說行動所帶出的負麵影響立論,特別是將“說”對比於“行”,而將講學貶為“空言”。主張隻要在彝倫上實行,不需高談性命之學,以免開出許多學術紛爭,或者質疑參與講學者的真正目的在攀附社會關係,不在學習。王畿曾列舉當時人對講學的批評如下:“嗟乎,世之人所以病於此學者,以為迂闊臭腐,縱言空論,無補於身心也,甚或以為立門戶,崇黨與,而侈囂嘩,無關於行實也。”[63]記載在楊東明《山居功課》中的一段話,很可以顯出批判者與回護者雙方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