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陽明學士人社群:曆史、思想與實踐

三、結語

字體:16+-

朋友在傳統儒家思想中向來受重視,被視為是君子修身成德上極重要的同伴與幫助。《易傳》兌卦象辭:“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81]《論語》:“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82]《孟子》:“友也者,友其德也”;[83]都可見儒家把成德責善的責任加諸朋友身上。[84]在傳統五倫中,有別於父子兄弟血緣關係上的親愛與順從,也不同於君臣政治關係中的遇合與臣服,友倫以其責善輔仁的功能以及較平等而寬廣的社會關係,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在儒家強調從自身、家庭,到國家、天下層層推至有差等的倫理關係網絡下,以及以政治為主要關切的特質中,朋友之倫無疑是五倫中的第五順位。縱使這樣的順序並未被刻意強調或區分彼此的從屬關係,亦即五倫的重要性經常是被並列式地申明,但是在明代之前並沒有出現高舉朋友之倫於其他四倫之上的言論。

明代陽明學者在召聚同誌講學、優遊於師友間的浪潮下,對友倫的提倡又創造了新的**。他們以“以友輔仁”作為講會的理想,說明朋友乃修身成德不可或缺的要素;又進而在“萬物一體之仁”的理想中,提升朋友講學的崇高性與經世濟用的麵向;而呼應著某些學者全心投入同誌講會、周遊求友的生活形態,在思想上也出現了一種以友倫來涵攝、界定其他人倫理想的看法,以道義為連屬的朋友關係也被詮釋為社群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本章主要強調陽明學者突出的友論有其相應的曆史背景,學者們熱衷參與講會活動及熱切求友的生活態度與思想內涵間有一緊密的互動關係。綜觀陽明學者的文集,我們清楚看見他們在強調朋友的重要性時,都明顯指涉一具體存在的講會,並鼓勵人要聚會以親師取友,不可草率輕忽。同誌講會對許多陽明學者而言,是一可以學習成仁的理想境域,是關乎其信仰與生命定位的精神倚靠,也是可以實現患難相恤、互相資助的社群。雖然同誌講會的興盛並未能普遍地改變傳統以家庭為社會核心的看法,但對某些學者而言,朋友社群顯然是他們精神和求道生活中極親密而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