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陽明學士人社群:曆史、思想與實踐

二、顏子之傳

字體:16+-

在宋明理學的範疇,程朱、陸王是最常被用以區分學派的兩個學脈。從學術的內涵以及曆史關係的回顧上著眼,王陽明學說的內容近似南宋的陸九淵,被認為是直承孟子性善學說的真諦;而且陸九淵之學在經曆隱微不彰之後,也的確由於王陽明的大力提倡,才再獲重視,不僅《象山全書》得以重新付梓,[14]陸九淵更在陽明弟子薛侃的提議下,獲得朝廷肯認,陪祀孔廟,[15]重獲學術和政治的肯定。因此,一般學者都以王陽明上接陸九淵、遙承孟子,來為陽明心學定位,如黃卷的《道統正係圖》,便是以“周敦頤—陸象山—王陽明”為道統係譜。[16]更有人完全以陸學來涵括陽明學,以論述明代學術,例如,四庫館臣在《朱子聖學考略》的提要中雲:“明代弘治以前,則朱勝陸,久而患朱學之拘。正德以後,則朱陸爭詬。隆慶以後,則陸竟勝朱,又久而厭陸學之放,則仍申朱而絀陸。”[17]

這樣的看法,在思想內容的比較與學術發展史的探討上當然有其意義,但卻不能反映出王陽明本人及弟子們如何為其學派正統性定位的手法。我們若細觀他們的言論,將發現他們顯然不強調致良知之學乃接續象山之傳,畢竟訴諸與朱熹論學的對手陸九淵,不足以超越朱學。陳榮捷曾說:“普通所謂陽明有得於象山者厚,或謂其如為象山心學之開展,均乏根據”,並指出王陽明並未全然擁陸,他既讚美陸九淵,也批評陸九淵。[18]王陽明曾告訴席書:“朱陸異同,各有得失,無事辯詰。求之吾性,本自明也”;[19]答陳九川之問時說:“象山隻是粗些。”[20]雖然他稱讚陸九淵之學“簡易直截,直有以接孟子之傳”,[21]但是他卻從未將其致良知之學歸功於陸九淵的啟發。[22]實際上,他為良知之學找到更高超的學承關係,也就是接續顏子聖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