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統觀所宣稱的學術正統性,不僅關係著學術風潮,更與政治權力息息相關。雖然正統所擁有的學術宗主地位和政治勢力的背書經常具有學術支配權,但是正統的內容絕非一成不變,在學術和政治複雜的交互作用下,正統的內涵不斷地被修正和塑造,透露著學風轉移或政治變易的跡象。[1]借著道統觀來爭取或鞏固學術的正統地位,更是儒學在宋代以降的學術、政治舞台上極重要的演出。
道統的觀念淵源甚早,而“道統”一詞則由朱熹首先使用。[2]從北宋起,道統觀已逐漸成為儒學的重要課題,[3]這觀念之所以在宋代萌興,與其說遙承孔孟,毋寧說是承自唐代的韓愈(768—824)。儒學思想在經曆六朝至唐代長期衰微不彰之後,韓愈成為重要的儒學發言人,尤其《原道》一文寫道:
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4]
韓愈不僅明白打擊佛老、宣稱儒家的正統地位、更提出道統的係譜,為宋儒興起的先聲。Peter Bol精辟地討論了韓愈等學者的古文運動和宋代儒學興起之間的關係,並配合著社會結構的轉變,說明程頤的道學如何在王安石(1021—1086)新學派和蘇軾(1036—1101)古文學派間逐漸崛起,成為主導宋代人文價值觀的主流思想。[5]黃進興也指出,由於韓愈在道統係譜中著意突出孟子承先啟後的重要性,不僅使得道統的接續成為宋儒關切的課題,也使得孟子的地位在宋代大大地提升;事實上,韓愈本人在宋初也受到極大的尊崇,被置於道統傳承之一環,直到王安石新學當道時地位才稍降,隨著道學興起,更被請出道統傳承之列。[6]程頤在《明道先生墓表》中便以程顥直承孟子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