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派的建構與發展
本章所涵蓋的時段是從16世紀10年代後期到明末,即涵括從陽明學派成立直到衰微的整個時期,而主要關切的論題是王陽明(1472—1529)個人的思想如何成功地被建構成一個著名的學派?王陽明個人的政治遭遇如何影響了學派的建構?在王陽明去世之後,陽明學如何繼續快速發展成席卷全國的學術風潮?以及陽明學派在當時政治和學術環境中遭遇何種壓力?曆經如何的興衰?對於這樣的課題,過去的學者並未認真談論,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從事中國思想史或宋明理學研究的學者都比較著重在學說思想內涵的研討。雖然有些學者從宋明長期的學術發展過程指出,陽明學的興起實有其學術內部的傳承與連續,也說明陽明學說為當時的學術界注入新活力而吸引人心,或揭示王陽明個人及其弟子努力宣揚學說的精神是其學術廣傳不可忽視的主因,當然這些研究成果確實對陽明學的興起提出某種解釋,但仍多側重思想內容影響力的一麵,而忽略社會和政治麵的因素。有些學者甚至將朱學視為帝國衰亡的主因,而以陽明學作為救時匡弊的藥石,或徑以“盛極必反”的規則來評斷明代學術界內朱學與陽明學的消長勢力。[1]本章試圖對於陽明學派的建構與發展,從明代政治、社會的角度提供一些外於思想內涵因素的觀察,亦即從科舉考試製度、程朱道學的官學化、晚明生員人數增加造成地方士人社群結構的改變、王陽明個人政治生涯、新學派建構過程中所遭遇的權力角力等因素來進行討論。
本章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簡論陽明學說發生的學術背景,即從當時的科舉文化著眼,探討陽明學說與朝廷主導的科舉考試之間,存在一種既依賴又批判的複雜關係;第二,從新學派建構過程所需要的資源和機緣,與必然引發的權力結構變化與競爭,來討論陽明學派的建構與發展;第三,討論陽明學如何借著各地講會蓬勃發展的傳播,在嘉靖年間(1522—1566)成為明代私學[2]興盛的代表,並概述萬曆(1573—1619)到明末間學派與講會的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