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陽明學士人社群:曆史、思想與實踐

導言

字體:16+-

這本書是我從1993年開始思索博士論文題目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學習成果,在這些年裏,它從一些模糊的想法和感受,從幾個讓我覺得有趣的人物和議題開始,逐漸擴展成現在的麵貌。尤其這整個研究計劃進行的過程,並不是由一個老練的曆史學者,以明確的研究方法和視角來操作展開,而是在許多困惑和驚奇的學習經驗中摸索著進行。1992年我才剛轉進曆史學門接受博士課程的訓練,從問題意識、議題興趣到研究方法都不斷徘徊於我過去在中文研究所接受的訓練與UCLA曆史所的訓練之間,在既希望仔細研讀文本又希望廣泛搜集資料,既渴望深入思想家的內心世界又盼望與政治、社會、文化議題有所聯係,既欲貼近中國文本與曆史風貌又想學西方史學擅長議論的期許下,時常深感挫折。加上所欲處理的陽明學又是從明代典籍到現代學術成果都極豐富的領域,我麵臨的第一個現實課題是:為什麽我值得再寫一本關於陽明學的論文? 有什麽新的事是我可以說的?

今天我自己回顧這段學習曆程,看著這本書以這種形式呈現,我確實比較清楚地看出它是如何呼應著美國學界的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社會史取向的思想文化史研究這個浪潮,[1]雖然當時我並非完全沒有意識到這點,甚至可以說在修課過程中,我的老師Benjamin A.Elman教授已經相當程度地引導我轉向,然而對我而言,這個過程仍充滿摸索和疑惑,而選擇在明代理學這個領域中耕耘,這種轉向更不容易。首先,大部分關於陽明學研究的成果都是以介紹學者個人生平、分析個別學者思想內涵為主,如此大量的研究成果,我真的能完全不顧嗎?若要兼論理學思想,我要如何提問?我有能力處理和書寫嗎?再者,我如何能夠找到合適的議題,呈現理學與明代政治、社會、文化的互動麵貌?若以社會史的角度入手,理學家個人文集內豐富的資料,我要如何運用?這許許多多的問題,今天我仍然覺得困難,深具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