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府有五個縣,其中西安、龍遊、江山三縣內均可見陽明講會的活動,常山和開化兩縣內雖不見陽明講會的記載,亦有不少理學家,如常山縣內明初有鄭協,謁吳與弼(1391—1469)門下,又從薛瑄學;鄭伉,曾見吳與弼,折中於朱子;徐汝晉曾遊徐用檢之門,對於良知學有所證悟;徐鳴騮,潛心理學,且講學於南屏;徐仕升,從錢德洪得良知宗旨,與許孚遠、徐用檢等名儒切磋。[87]《開化縣誌》和《常山縣誌》都明言邑境聚朱子講學地近,儒學風範,學者多紹洛閩之正脈,師友淵源可溯,而陽明心學的影響,亦使縣內理學傳承曆代不絕。[88]不過若以陽明學者的講會活動言,則西安、龍遊、江山三縣較為明顯。
西安縣內有一些王陽明及身門人,並且在嘉靖前期即有活躍陽明講會活動和書院的興建,王璣(1529年進士)、欒惠是當地的重要學者,李遂則是鼓勵支持講會的地方官員。王璣是嘉靖八年(1529)進士,曆任兵科給事中、江西參議、山東副使兵備天津、僉都禦史等職。王璣年輕時心儀陳獻章之學,曾渡江親從王陽明學,與王畿友善,又與當地學者欒惠、黃彥綱、王修易、鄭禮等同倡良知學。致仕歸鄉後致力地方教化工作,捐地十畝,建構衢麓講舍,又多行睦族賑貧之義舉。[89]《王陽明年譜》記載:王陽明去世後,西安縣門人諸生追憶師教卻莫知所寄,於是王畿和錢德洪與應典、王璣商量,訂定每歲講會的日期,又因李遂為知府,遂修建衢麓講會,設師位,歲修祀事。[90]
衢麓講舍,又稱克齋講舍,根據《衢州府誌》,講舍大約興建於嘉靖十三年至十九年(1534—1540),由知府李遂主導,堂共五間,中為教思堂,立李遂像,堂後為四賢祠,祀朱熹、呂祖謙、張栻、王陽明四人,堂前為歸仁堂、東西書樓、號舍,門外有墨池,規製宏敞壯觀。書院建成當時設有兩名管理員,門屋地隙地租稅之收入亦規劃為維修書院建設之需,四賢祠的致祭費又另編有專款,是從江山縣接待、實成二寺入官田地解到縣的租稅銀中來支付,但後因豪強唆使,僧徒將租典於富家,縣司督賦不得,祭銀遂無著落,[91]當時講舍僅靠貢生杜珠和耆民鄭鐸之捐助,並不敷使用,終於導致書院傾圮、祀事寢廢。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府鄭伯興與同知薛應元重修之,又得巡撫禦史兵部右侍郎趙炳然益田,祀事方得再興。[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