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府共有八個縣,陽明講會活動主要分布在永康縣和東陽縣內,兩地講學者不但有師承關係,到了晚明,往來講學更加密切,因此可以視為同一個講區。以時間而言,永康縣的講會發跡稍早,因為當地有不少親身跟隨過王陽明講學的學者,應典是其中重要的講學領袖,五峰書院則是最著名的講學聚點;東陽縣算是五峰講會所衍生的講學地,杜維熙因於五峰書院受教,將陽明學與講會活動帶回東陽,成功地開辟了當地陽明講會的規模,也使得永康、東陽兩地於晚明期間能夠共同支持幫補,創造了熱絡蓬勃的講學風氣。以下就先介紹永康縣的學者與講會。
永康縣的陽明講學者應首推應典,應典於正德九年(1514)成進士,曾仕兵部職方司主事,專研經史百家之書,後以母病告歸。早年曾謁章懋,章懋勉其講求道學,傳承宋學遺緒,應典遂與應良、黃綰等人往來問學,後又拜王陽明為師。他在家鄉修鄉約以勵風俗,親自率領父老實行;又在壽山建麗澤祠,祀呂祖謙(1137—1181)、朱熹、陸九淵(1139—1192)三先生,此處也是應典與同誌們共同倡明陽明良知學並講學授徒的地方,據稱當時從遊門人有百餘人之多。後來在麗澤祠的基礎上增建成五峰書院,是永康縣陽明講學的中心。
與應典共同講學的永康縣陽明學者不少,包括周桐、程梓、盧可久、呂璠、應兼、盧自明、呂成章、周瑩、應坊等人。其中周桐、程梓、盧可久、周瑩都曾親遊王陽明之門,是與應典同輩的學者,其他則屬於年輕一輩學者。呂璠曾從王畿遊,得聞良知之旨,又師黃管和章懋,互相考證,回鄉後參與五峰的講會;應兼是應典的侄子,盧自明是盧可久的從侄,兩人在五峰書院侍講均達數十年之久;呂成章和應坊分別先從王畿和黃綰等人學,歸鄉後都師事應典與程梓,在五峰講學。[72]這些晚明講學者大都沒有取得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