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縣和涇縣、宣城縣同屬於寧國府講學區,所不同的是,太平縣講學者中取得科舉功名者較少,[148]大多是一生未仕的布衣學者。根據《太平縣誌》,縣中的講會曾相當興盛,包括:丹台會、東華會、九龍會、拾一會、五鬆會等,[149]但每個講會的曆史都不悠久,資料也很有限,可能與其規模小,且未受官府資助擴建成書院有關。其中一些講會顯然與鄉黨宗族的關係密切,下文根據所見資料,介紹縣內的九龍會、拾一會和五鬆會。
九龍會由杜質興辦,[150]地點在太平縣的涇陽鄉。[151]這是太平縣內成立時間較早,[152]主要以杜氏宗族為主的講會。杜質曾告訴王畿關於九龍會成立的因緣和參與成員:“昔聞先生(王畿)之教,歸而約諸鄉,立會於九龍。始而至會者惟業舉子也,既而聞人皆可以學聖,合農工商賈皆來與會。”[153]可見此會是杜質受到王畿的啟發而成立的,其成員則從士子擴增到包括地方各行各業的人士,有鄉約的性質。
杜氏宗族的規模相當大,頗具組織。他們的族譜可以上溯數百年,入明之後還二度重修族譜,王畿說他們是“聚族而居,父子伯叔兄弟鹹在,出入則同,吉凶慶吊則同,序事則同堂,會食則同席。”[154]這個宗族也因為王畿的鼓勵而設置了義田和義倉,事情的原委如下:嘉靖三十四年(1555)王畿主講水西會,杜質偕族黨同誌二十餘人赴會水西,並邀請王畿等人赴九龍會,當時貢安國、周怡、吳崇本、王汝舟 等人也都隨同王畿赴九龍會,那次聚會參與人數多達二三百人,其中多杜氏族人。杜氏父老,因感九龍地隘,請王畿等人入杜氏祠,以終講業。在這次聚講中,王畿倡議置義田、設義倉,後來杜氏族人果然斂四百多金,置義田八十餘畝,築義倉於祠旁,由族長杜望主持歲斂,每歲有祭祀、同姓族會、校生童課藝,並資助鄉黨中之鰥寡孤獨與賢而貧者。[155]據王畿所記,杜氏義田之設在地方上頗具影響力,“鄉人聞而慕效,各置義倉,斂散悉如杜氏之規,數十裏之內,翕然仁讓之風,可謂盛矣。”[156]萬曆五年(1577)王畿再到太平縣,杜質複率子弟謁見,並請為杜氏義田作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