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講學,在張居正毀書院以前,主要以誌學書院和宛陵精舍為中心,萬曆七年,誌學書院被改為官園、宛陵精舍被改為理刑公署,田產經費均移作公用,講學活動受到重創。[82]萬曆中期以後的的講學活動,據方誌記載,則有陳履祥和弟子們所組成的同人會,並建有同仁會館。
宣城講學的開創同樣應歸功於鄒守益、歐陽德、王畿、錢德洪等人,這些著名陽明學者在宣城培養了許多門人。前文我們已談到戚袞、貢安國、沈寵、梅守德等宣城年輕學者,曾追隨王畿、錢德洪到江西青原會,與鄒守益等共同籌創水西六邑大會。《王陽明年譜》也記載,早期王畿和錢德洪路過宣城時,曾與當地諸生二百多人在景德寺聚講,[83]但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提學禦史耿定向和寧國知府羅汝芳,才在景德寺後興建誌學書院。誌學書院的結構為:中間大堂、後方會講堂各五楹、左右號舍四十楹。[84]在誌學書院的西方,知縣薑台又建了宛陵精舍。[85]宛陵精舍的規模為:北有致道堂,中為詠歸亭,南有觀複樓,西為號舍。致道堂後為羅汝芳生祠,仍為講學所。[86]
羅汝芳任寧國知府期間,對於講學活動的倡導不遺餘力,他特請於巡撫、督學、巡按,發征租以供應會講及王陽明祠祀之需,還設諸生二名司出納,並詳細登籍以備稽核。當時主講會事者為沈寵和梅守德,生員郭忠貞、吳箕、胡希瑗、王點等先後出任會長,司出納。[87]在羅汝芳的倡導下,當地講學快速成長,宛陵精舍於某些特殊場合所舉辦的講會,人數甚至多達千人。王畿曾記道:“近溪羅侯之守宣也,既施化於六邑之人,複裒六邑之彥,聚於宛陵,給之以館餼,陶之以禮樂,六邑之風,蹶然震動。甲子(1564)春暮,予以常期赴會宛陵,侯大集六邑之士友,長幼千餘人,聚於至善堂中。”[88]這是一次因王畿蒞臨而召開的特別聚會,人數應比平日多,不過亦反映當時寧國府講學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