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的講學以水西會最有名,水西會講學始於嘉靖初年,由歐陽德和鄒守益帶出風氣。歐、鄒兩人都是在年輕時即跟隨王陽明,後成為陽明學派的重要領袖。歐陽德於嘉靖二年(1523)成進士,知六安州(今安徽省北部),建龍津書院,聚生徒講學,後入為刑部員外郎。嘉靖六年(1527)為翰林院編修,遷南京國子司業、改南京尚寶卿、召為太仆少卿、複改南京鴻臚卿。[3]嘉靖二十六年到三十年(1547—1551),歐陽德任南京國子祭酒,[4]官至禮部尚書。在十多年身任南直隸教育官員期間,歐陽德主領講學,宣傳陽明學,是陽明弟子中對官僚層級宣揚陽明學最有成就的學者。
鄒守益則在正德六年(1511)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嘉靖三年(1524)因禮議疏諫被貶南直隸的廣德州判,他在廣德成立了複初會,又興建複初書院,帶動講學風氣。鄒守益後又曆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出掌南京翰林院。[5]他以官員和陽明學者的身份,對南中一地講學影響甚巨,寧國府著名學者如戚袞(1532年貢生)、貢安國、董景、周怡、沈寵、梅守德(1510—1577)、戚慎(1544年進士)、[6]孫浚(1550年進士)等,均師事之。
圖3
明代寧國府界套於現今縣界圖,本圖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空間信息技術小組製作。
涇縣陽明講會的興起略晚於江右,涇縣士人中最早接受陽明學的有張棨。張棨從歐陽德領受良知教,後歸裏築室,聚徒講論,開涇縣講學風氣之先。[7]王汝舟也是早期的學者,他一生為布衣,嘉靖十七年(1538)從江右周子恭聞歐陽德之良知教,豁然若悟,遂棄舉業而專心講學,次年親就歐陽德從學三年,又從鄒守益、王畿、錢德洪等遊,往來各地講會。其學獲王畿、羅汝芳等人的讚賞,創建水西書院時,他也積極參與,[8]周怡盛讚他是水西會中少數真正知學的學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