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縣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陽明學者是歐陽德。歐陽德的仕宦生涯頗平穩,他並不像鄒守益、羅洪先、聶豹等人,因仕途困挫而居鄉講學長達二三十年,也因此他對於泰和的講學活動,雖不可謂沒有影響,卻明顯受限。以實際師承啟發與主盟講會而言,歐陽德實在無法與鄒守益、羅洪先、聶豹三人之於本鄉的影響相提並論。倒是他長期在南京為官,對官僚階層與南中地區的講學有極大興發之功。因此,泰和縣雖有不少王陽明的及身弟子,但縣內直到1540年仍然沒有組成陽明講會。第二代陽明弟子中,固然許多人拜在歐陽德門下,但他們同時也師承鄒守益、羅洪先、劉陽等常年居住江右的學者。[249]在泰和第二代陽明弟子中,以胡直最著名,胡直與學友們輾轉求師、組會講學的困學經曆,標誌著嘉靖、隆慶年間陽明學在此地繼續發展的精神,而其晚年主講的求仁書社,則是鄉裏支持講學的例子。進入晚明,泰和縣的講學活動似乎完全沉寂,顯然第三代弟子不能在科舉上爭得功名,或在地方事務上立功績,因此無法留下曆史記錄。下文將按著時序,討論陽明講學在泰和縣傳承演變的情形。
正德年間王陽明在南贛的講學,吸引不少泰和縣學者的參與,其中著名者有:王思(1481—1524),他是王直(1379—1462)的曾孫,正德六年(1511)的進士,因上疏獲罪,被謫潮州三河驛丞,此時亦從王陽明遊。王陽明討宸濠時,檄王思讚軍議,世宗嗣位,王思得複故官,但不幸卻在大禮議之爭時,被下詔獄,因杖成傷而卒。[250]劉魁(約1489—1552)是正德二年(1507)舉人,王陽明講學虔台時,他與歐陽德等人從之受業,嘉靖初謁選得寶慶府通判,曆官至工部員外郎,嘉靖二十一年(1542)因上疏諫止徙雷壇於禁中,而下詔獄。在獄中,日與楊爵(1493—1549)、周怡(1506—1569)講學相淬礪,[251]嘉靖二十六年(1547)才獲釋,但不久即亡。[252]李鎜是王陽明聘請主教虔台的學者,其子李淐與兄李絳,也都受學於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