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縣的講學傳統悠久、學術淵源豐富,從陽明學在此地的發展,更容易看出陽明學實為宋以降理學傳統的一部分。永豐於15世紀,已有羅倫(1431—1478)的講學,這位以直節著名的狀元,不僅是永豐人尊崇的典範,當他回鄉講學後,更興發當地講學之風。羅倫的朋友和弟子們,紛紛與當時著名理學家陳獻章交遊講學,因此永豐在陽明學興起前,實已相當程度地接受了白沙學的洗禮。直到嘉靖中期,永豐的講學又匯入當時鼎盛的陽明學。而隨著陽明學派內部掀起的紛紛爭議,永豐的講學也呈現熱絡的論辯。下文將以時代為主軸,介紹永豐縣講學的曆史。
羅倫,是明代永豐縣最具典範風格的儒者,十四歲即授徒於鄉,十五歲入郡庠,誌聖賢之學。成化二年(1466)舉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當時內閣大學士李賢(1408—1466)遭喪,朝廷留之,台諫皆不敢論說,羅倫私勸無效,遂上扶植綱常疏,曆陳古今起複之非,因此被謫福建泉州市舶司副提舉。羅倫雖因此事見逐,聲望卻也因此日榮。來年,奉召複翰林修撰職,改南京,然不久即引疾歸鄉,不複出。[188]
羅倫為人剛正清廉,律己甚嚴,生活窮約,身後除禦賜袍服外,別無所存,賴門人故友助以衣冠,始殮葬。羅倫致仕裏居時間,開門授徒,日以注經為業,又倡行鄉約,也曾欲仿古置義田以贍族人,治喪不用浮屠法,鄉人多受其教化影響。[189]後來同邑友人張邦俊為之在金牛山上築金牛洞書院,建會秀堂,羅倫著書其中,四方從學者眾,相與講論身心性命之旨。[190]從《永豐縣誌》可知,在陽明學興起前,永豐縣內的講學以羅倫為依歸,劉彥剛、羅孔哲、張邦俊、劉彬(1478年進士)、劉環、王守鼎等當地學者是其學友,羅奎(1474年舉人)、賴丕、羅養明、楊敷為其門人。[191]而羅倫與當時聞名海內的陳獻章雖未親交,卻彼此仰慕。陳獻章為羅倫撰寫傳記,對其推崇備至,稱其為才大誌大的“豪傑之士”。兩人也互派門人向對方學習,[192]陳獻章之學也因此深入永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