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的學者中,對陽明講學活動最有影響力的當首推羅洪先和鄒元標。羅、鄒兩人分別是嘉靖和萬曆兩個講學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是舉國聞名的大學者,與其他地區的學者互動頻繁,其講學影響的範圍超越縣的層次,在思想內涵和實踐工夫的取徑上也啟動陽明學內部的諸多論辯與分歧,從而對講學的方式與推展、對江右陽明學的發展造成極大的衝擊。[132]
羅洪先一生沒有見過王陽明,也始終沒有以門人自居,甚至從其學問的旨趣與晚年自得的認定看來,他對王陽明之學並不像其他王門弟子一樣地服膺不悖。錢穆指出羅洪先論學著重周敦頤和《周易》,其學脈則本之朱子。[133]古清美也認為羅洪先學與陽明學並不相契,他不以良知教法為學問的最終歸宿,而是以其對周敦頤的主靜、無欲,對程顥《識仁篇》和《定性書》的了解,及自己所下的工夫心得,來為“良知”和“致良知”作腳注。[134]
但是,羅洪先從十五歲讀王陽明《傳習錄》至玩讀忘倦的地步,之後一生欽服王陽明之事功與學問,相信其確為聖人之學,且終其一生與陽明弟子們鄒守益、劉邦采、王畿、錢德洪、聶豹等人交往密切,往複切磋論辯,可以說其一生學問進程是長期與陽明學對話及自我修正的結果。羅洪先居鄉講學二十餘年,門人眾多,其學術活動也主要與陽明講會相關,不僅號召同誌講學且開辟講所,因此絕對是影響江右陽明講學的關鍵性人物。
羅洪先於嘉靖四年(1525)舉鄉試,即偕王魯直、周子恭(1506—1553)師事同邑的李中(1478—1542)。[135]李中之學主要是宋儒的脈絡,其家學與師學均可上溯濂洛,[136]因此羅洪先論學常上溯宋儒、不獨尊陽明良知學,應有師承的影響。[137]由此也可見,在江右長期的理學傳統下,陽明學並不能獨霸整個學術界。嘉靖七年(1528)羅洪先在赴京趕考的途中遇見何秦(廷仁)和黃弘綱,何、黃是江西雩都人,也是非常活躍的陽明學者。次年(1529),羅洪先舉進士第一,授修撰。大約就在此時,羅洪先先後結識了許多王陽明的弟子,如聶豹、王艮、王畿,[138]又與歐陽德、徐階共事,一起論學,他曾表達了當時對歐陽德的敬重之情:“洪先束發,快睹光儀,初入禁廷,朝夕相依,語必劄記,信如蓍龜。”[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