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無法扼殺的愉悅:文學與美學漫筆

〈布萊希特作品評述〉[1]

字體:16+-

一、布萊希特評述選段

貝爾特·布萊希特(Bert Brecht)是個難以評述的作家。他拒絕“自由地”運用其卓越的作家天賦。人們指責他是剽竊者、破壞者和搬弄是非之人,而他若聽到這些,卻很可能會將這些指責統統視為某種尊稱,並以匿名和非文學的方式利用它們,使這些指責助他作為教育家、思想家、組織者、政治家和導演而發揮顯著的影響。無論如何都毋庸置疑的是,在德國所有作家中,隻有他捫心自問該將自己的天賦用於何處,並且,也隻有他僅將才華用在他所堅信的必要之處。在遇到那些不符合這一檢驗標準的機會時,他從不浪費自己的精力。《嚐試1-3》(”Versuche 1-3“)便是布萊希特的用武之地。這些嚐試的新穎之處在於,它們完全凸顯了嚐試本身的重要性,詩人布萊希特也因它們之故而將自己從“作品”中解放了出來,此時的他,就好像一位在荒漠開鑿油井的工程師,在當下這塊荒漠裏選定了精確位置,著手展開了自己的工作。在此,他的用武之地或是戲劇,或是軼事,或是廣播,其餘的一些則將在日後逐漸凸顯。這位作家[在《嚐試1-3》中]開頭這樣寫道:“這些‘嚐試’發表於這樣一個時機,即某些特定作品並非意在展現個體的閱曆(並因此而具有作品的特性),而是意在利用(改造)某些研究機構和組織。” 此時,作家並非在宣布 [對現有機構和組織的]一些更新(Erneuerungen),而是在醞釀種種革新(Neuerungen)。此時的創作也不再期待能從作者的某種情感中有所收獲,因為這種情感並非意在改變世界,也並未與清醒的理智結為盟友。作者的創作已明晰了一點,即它唯一的機會就在於,要使自身成為布滿岔道的世界改造進程中的副產品,在此,它要成為的就是副產品,並且還是一種極為寶貴的副產品,而主要產品則是一種新的態度。利希滕貝爾格(Lichtenberg)說:“對於一個個體來說,重要的並非在於他堅信什麽,而是在於,他所堅信的事物能如何造就他。”在布萊希特這裏,這個被堅信的事物便是態度。它是新的,而其最為新穎之處則在於,它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態度。作者說:“第二個嚐試,即《科伊內爾先生的故事》(”Geschichten vom Herrn Keuner“)中所做的嚐試是,使姿態(Gesten)變得可以援引(zitierbar)。”有了這一前提後再去讀這些故事,人們會發現,其中得以展示和援引的,是麵對貧窮、無知、軟弱時的姿態。此處得以講述和明示的是些小革新,即所謂專利(Patente)。因為科伊內爾先生是一個無甚教養之人,他與博愛主義者心目中理想的無產者形象相去甚遠:他的內心生活並不豐富。他隻盼著能用一種方法來消除貧窮與不幸,亦即使自己習得一種由貧窮和不幸強加於自身的姿態。然而,能被援引的卻不隻是科伊內爾的姿態,通過練習,《林德貝格們的飛行》(”Der Flug der Lindberghs“)[2]中的小學生們的姿態也可被援引,可以援引的還有利己主義者法策爾(Fatzer)的姿態。[3]並且,可以從這些人物身上援引的不僅有姿態,還有那些始終伴隨著他們的言辭。這些言辭首先也得練習,也就是說人們首先得記住它們,然後才能理解它們。它們所發揮的影響,首先是教育方麵的,然後才是政治方麵的,最後是詩學方麵的。[本文]評述的目的在於,要盡可能地發掘這些言辭在教育方麵的影響,並盡可能忽略其詩學方麵的影響。出於這個目的,本文接下來將努力做一番嚐試。